(一)國際油價走向“深淵”的原因
經過2013年4月底開始的區間調整後,國際油價自2014年6月底開啟一輪迅猛下跌。紐約商品交易所和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分別從2014年6月20日的每桶107.26美元、114.81美元跌至2015年1月28日的44.45美元、48.47美元,跌幅分別達58.6%和57.8%。在國際市場上,油價下跌超過20%,即從技術上被認為進入熊市,而此輪接近60%的跌幅,表明油價已經走向“深淵”。2015年3月18日至5月12日,國際油價出現一輪曆時近兩個月的反彈,紐約和倫敦兩地原油期貨價格分別從每桶43.46美元和53.51美元升至60.75美元和66.86美元,漲幅分別為39.8%和24.9%。但是,接下來國際油價再度下跌,並創出新低。2015年6月24日至8月24日,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兩個月,紐約和倫敦兩地原油期貨價格分別從每桶61.01美元和64.45美元跌至38.24美元和42.69美元,跌幅分別達37.3%和33.8%。此後,國際油價進入低位震蕩狀態。國際油價如此低迷,主要在於以下四大原因。
一是全球經濟複蘇乏力拉低石油需求增速,導致國際石油市場供需失衡。這是國際油價持續下挫的根本性因素。2015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警告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並再次下調2015年和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分別調降至3.1%和3.6%,較2015年4月份的預測值分別下調0.4和0.2個百分點。2015年和2016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長預期均被下調至5.4%,較4月份預期分別下調0.2和0.1個百分點。引人注目的是,一直表現較好的東盟經濟增長前景遭到IMF大幅下調。預計2015年和2016年東盟經濟增速分別為4.6%和5.0%,較2015年4月份的預測值分別下調0.5和0.3個百分點。
除美國外,其他主要經濟體均表現欠佳。歐盟統計局於2015年11月中旬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增長0.3%,不及預期,且低於第二季度0.4%的增幅;同比增長1.6%,同樣不及預期。歐元區主要成員國中,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出口數據疲軟。據IMF預測,2015年和2016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1.5%和1.6%。日本經濟在“安倍經濟學”推動下仍未出現大起色,消費稅上調的影響至今未消。2015年11月16日,日本內閣府公布了日本2015年第三季度GDP初值,數據顯示,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後,當季GDP環比下滑0.2%,換算成年率為下降0.8%。2015年第二季度,日本實際GDP萎縮幅度為0.3%。日本經濟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出現技術性衰退,複蘇動力明顯不足。IMF預計2015年全年日本經濟增長0.6%,較2015年4月份的預測值下調0.4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房地產市場降溫,信貸數據低迷。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9%,為20多年來最低。
2015年10月,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石油市場報告》稱,由於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放緩,2016年國際石油市場將維持供大於求狀態。IEA認為,雖然2016年非歐佩克國家的供應量將因油價走低而出現下降,但由於全球經濟前景弱化,2016年需求增幅將顯著放緩,使得供大於求的狀態持續。市場可能在更長時間裏維持不平衡狀態。如果國際製裁放鬆,伊朗石油產量預計將進一步增加,可能會令供應過剩狀態持續到2016年全年。鑒於加拿大、巴西、委內瑞拉、俄羅斯、沙特等產油國經濟前景不佳,201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將會回到每日120萬桶的長期趨勢水平,較2015年的每日180萬桶出現下降。預計2015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均值為每日9570萬桶,比2015年9月報告預期低約每日10萬桶。IEA預計,如果伊朗與世界主要國家達成核協議,其出口的恢複可能會令產量從目前的每日290萬桶提升至每日360萬桶。這一增長可能會在6個月裏實現,並令其2016年原油庫存增幅預期幾乎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