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雖然烏克蘭、中東、北非等地區地緣政治持續動蕩,但並未造成大的石油供應中斷。2014年2月以來,烏克蘭危機持續升級,引發俄羅斯與烏克蘭及西方國家激烈對抗。俄羅斯自2014年6月開始對烏克蘭“斷氣”,烏克蘭則揚言禁止俄羅斯天然氣過境烏克蘭輸往歐洲。俄烏雙方最終在歐盟調解下於2014年10月底達成臨時供氣(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協議,歐洲能源安全風險緩解。2014年下半年以來,西方對俄羅斯的製裁範圍不斷擴大,已蔓延至能源行業,俄羅斯經濟麵臨巨大壓力,貨幣巨幅貶值,通脹率飆升,但其油氣生產尚未受到影響。
在中東地區,“伊斯蘭國”肆虐,不斷在伊拉克、敘利亞發動軍事進攻,導致兩國局勢動蕩加劇。但目前,軍事衝突地區遠離伊拉克南部石油產區和港口,蔓延至南部地區的可能性不大。在北非地區,緊張局勢加劇。2014年5月,利比亞內戰爆發,引發其國內安全局勢進一步緊張。2014年8月以來,利比亞呈現兩個議會、兩個政府並立的局麵,兩派武裝衝突不斷,石油業成為各派襲擊的重要目標。自2014年底以來,南蘇丹國內衝突持續不斷,安全形勢急劇惡化,威脅石油生產。2015年11月,南蘇丹衝突各方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簽署安全安排協定,標誌著南蘇丹和平進程邁入正軌。但此次協定的簽署,能否給南蘇丹帶來真正的和平依然有待觀察。此前,交戰雙方曾簽署6份和平協議,都因嚴重缺乏互信、沒有切實監督機製而告吹。當前,南蘇丹境內大小衝突仍在發生,交戰雙方互相指責對方破壞停火協議。但總體看,伊拉克和利比亞石油生產受軍事衝突影響不大。據IEA統計,2015年第三季度,伊拉克石油日產量穩定在400萬桶以上,利比亞石油日產量穩定在170萬桶以上。
三是美國聯合沙特通過壓低油價打擊俄羅斯的論調擾動國際石油市場,2014年兩國的一些動向似乎有所印證。一些曆史學家認為,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沙特操縱油價暴跌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大元凶。2014年3月底,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歐洲後繼而訪問沙特,在敘利亞問題上對沙特做出讓步,有分析認為沙特付出的代價是配合美國壓低油價援歐製俄。此後,美國國務卿克裏於2014年6月底和9月中旬兩次造訪沙特,除討論敘利亞和“伊斯蘭國”問題外,目的之一或為敦促沙特采取降價行動。部分俄羅斯政要認為,美國正“故技重施”,聯合沙特壓低油價,以打擊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的俄羅斯和伊朗。2014年10月初,有沙特專家表示,布倫特油價大跌乃沙特一手造成;隨著原油需求下滑,油價下跌表麵上是為了吸引新客戶,但真實原因是政治:為敦促伊朗限製核項目和促使俄羅斯改變對敘利亞立場,沙特將在亞洲和北美市場以50-60美元/桶的低價拋售石油。事實是,沙特於2014年10月大幅下調對亞洲、11月下調對美國石油出口價格,這給出歐佩克不會集體減產支持油價的明確信號,甚至會觸發生產國之間的價格戰,從而推動國際油價進一步走軟。
2014年11月27日,在沙特的努力遊說下,歐佩克部長級會議未能達成減產保價的決定。歐佩克原油產量約占世界的1/3,2011年該組織決定將石油日產量保持在3000萬桶並維持至今,這次歐佩克部長級會議決定堅持原配額。在會議上,雖然委內瑞拉、伊朗等國力主減產保價,但沙特、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等海灣成員國不讚成減產,認為歐佩克市場幹預能力有限,任何平衡市場的行為都需要各方發揮作用,而不是由歐佩克單獨采取行動,因此力主“市場自身最終能夠形成平衡的價格”。沙特石油部長納伊米稱,市場最終會自行持穩,歐佩克沒有必要大幅減產。沙特前石油大臣首席顧問薩班認為,100美元/桶的高油價將成為曆史,他於2014年底建議沙特政府在2015年財政預算中將石油出口價格定在50-60美元/桶。歐佩克不減產的決定沉重打擊了國際石油市場,當天國際油價呈現崩跌走勢,紐約商品交易所和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跌幅均超過6%,創五年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