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歐佩克秘書長阿卜杜拉·巴德裏表示,歐佩克並未對油價設定一個確定的目標,該組織認為有必要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將石油產量維持在當前水平。巴德裏敦促海灣國家繼續進行石油投資開發和生產,否則油價可能再次走高並超過100美元/桶。他表示,盡管油價走低可能導致政府財政預算縮水,但他並不特別擔心海灣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已經建立足夠的緩衝基金。同日,阿聯酋能源部長蘇海勒·馬茲魯伊稱,即使油價跌到每桶40美元,歐佩克也會堅持其維持產量目標的決定,“不管油價是到了每桶60美元還是40美元,都不會改變我們的想法”。2014年以來,歐佩克前三大產油國沙特、伊拉克和科威特多次調低對亞洲的原油出口價格。2015年6月5日,歐佩克部長級會議再次決定,維持當前日產3000萬桶原油的配額不變。
不過,還有分析認為,沙特等歐佩克成員國放任油價暴跌是為了打擊美國頁岩油生產商。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於2014年12月刊文稱,自“頁岩革命”以來,美國石油產量大幅增長,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的一個主要競爭者。“頁岩油人與沙特人之間的競爭將石油供應由緊缺導向過剩,盡管美國每日多生產的300萬桶石油僅占9000萬桶全球日消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美國頁岩油仍可謂是沙特的真正對手。”
四是金融市場對油價下跌的推波助瀾作用不容忽視。國際石油市場已高度金融化,歐佩克雖然掌控著世界石油出口的“閥門”,但油價製定權卻掌握在紐約和倫敦的石油期貨交易所。當今,全球每年原油期貨貿易量2/3的交易出自投機,而未發生實物交割。金融投機雖然不是油價下跌的主導因素,但其能在跌勢形成後通過“做空”放大跌幅,導致市場出現“超調”。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和花旗集團數據顯示,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投機性多頭頭寸不斷縮水。2014年12月,歐佩克秘書長巴德裏表示,盡管石油供應有所上升,但幅度並不大,理應不至於造成50%的價格下滑;金融投機行為對油價下跌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國際金融市場上,日益強勢的美元也在持續打壓油價。美聯儲於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期間逐步收縮並最終退出量化寬鬆,國際金融危機後的首次加息很可能於2015年底或2016年初實施,加之歐、日央行不斷擴大貨幣寬鬆規模,導致美元強勢上漲。美元指數從2014年7月初的80左右一路升至2015年3月13日的100.4,升幅達25%。此後,美元指數在90—100區間強勢震蕩。由於美聯儲加息周期尚未啟動,美元升值之路仍未終結,美元指數再次突破100幾無懸念。由於國際石油市場以美元標價,美元進入強勢升值周期將對國際油價形成壓製。
(二)國際油價大跌的影響
整體而言,油價下跌利好全球經濟。國際油價下跌使大量財富從石油生產國向消費國轉移,而後者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前全球原油產量超過9000萬桶/日,若每桶石油價格下跌40美元,則意味著生產者每年向消費者轉移約1.3萬億美元(接近全球GDP的2%)。由於消費者快速支出的可能性高於生產者,這將對全球需求產生溫和推動。IMF指出,油價每波動10%,會造成全球GDP變動0.2%,如果維持25%的油價跌幅,全球經濟總量料將增加0.5個百分點,其效果類似於新一輪大規模量化寬鬆,相當於對石油消費國減稅6600億美元。
具體而言,石油消費國和生產國所受影響各異,消費國普遍受益,而生產國損失不等。
對於消費國,油價下跌既可削減能源進口成本,改善國際收支,又能對國內經濟帶來減稅效應,刺激經濟活力,抑製通脹上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歐洲能源進口花費有望從2013年的5000億美元降至4000億美元以下。美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按汽油價格2014年6月以來的跌幅計算,一個普通美國家庭每月能節省50多美元,可能會拉動美國GDP多增長0.25%以上。印度逾七成石油來自進口,油價每降低10美元,可使其國內零售通脹率下降0.2個百分點,批發通脹率下降0.5個百分點。相對而言,由於近期美元指數強勁攀升,歐洲、日本及多數新興經濟體貨幣對美元保持跌勢,其所享受的福利縮水。高盛集團指出,油價大跌對美國消費者利好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