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韓國經濟很快恢複的原因,第一是強化市場規則克服傳統經濟關係的改革措施;第二是健全的國家財政為各項改革措施提供了強有力的財力支持;第三是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吸引外資流入;最後是比較向好的世界經濟外部環境。企業製度和金融製度的改革,提高了市場透明度,金融業得以恢複信用,吸引海外資金流入。勞工和社會保障的改革極大地支持了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企業和銀行改革的進度。在對外開放的方麵,1998年出台的《外國人投資促進法》、取消外國人投資的行業限製、延長外國人投資的稅收優惠、設置一站服務中心等政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外國投資得以迅速增加。外部環境首先是主導世界經濟潮流的美國經濟持續保持良性循環;其次是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普遍開始恢複,使得韓國的海外投資帶動出口,效益顯著;日元升值提高了韓國產品在海外市場上的競爭力;歐共體和中國的經濟繼續保持穩定也有利於韓國擴大出口。但是存在的問題並沒有完全消除。最大的憂慮,一是已經很大的財政赤字阻礙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物價有可能較快上升。二是世界經濟的外部環境也可能發生變化,美國持續提高利率的緊縮政策對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恢複造成的壓力正在增加。由於金融改革、增加失業保障的支出和支援中小企業發展,韓國財政的年度債務從 1997 年的65.6 兆韓元增加到 1998年的87.6兆元和1999年的108.1 兆元,財政赤字占 GDP的比重也從 0.03%增加到 4.2%和2.9%。累積的財政債務規模同 GDP的比值,1998 年為 10.4%,1999 年達到了 22.3%,但是同 OECD的平均水平69.5%相比還是可以接受的。
為了保持健全的財政,韓國計劃在今後的幾年裏把預算支出規模每年比GDP增長率調低2~3個百分點。為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韓國製定了重整金融產業、強化企業獨立自主競爭能力和重點推進知識產業發展的計劃。重整金融產業的計劃除了繼續完成對投信社的增資和機構調整以外,還將:(1)設立銀行持股公司,減少中間管理層次,改革金融機構的內部組織;(2)改進債券市場的立法和管理,引導資金從低增長低附加值的經濟部門流向高增長高附加值的部門;(3)組織柯斯達克、第三板等多層次的股票交易市場,加快經濟的資本證券化進度;(4)改進企業會計、信用評估等金融市場基礎條件;(5)擴充電子商務網上銀行等新興金融手段。企業部門的改革是強化責任,落實到人,促進轉換經營機製和技術創新。重點強化企業自身對市場和對股東的責任,達到提高效益吸引投資的目的,而不是依賴政府的行政幹預。勞動部門的改革,是要通過社會保障的調整,貫徹以人力開發為中心的生產性福利政策,強化勞動者的終身職業概念取代終身依附企業的概念。為了爭取2002年進入世界數字信息產業領先國家的前10位和達到G_7國家的現代科技水平,韓國製定了由政府主導的全麵發展高科技的戰略,內容包括製定有關電子結算、電子會計、電子購買等法令和有關電子商務的租稅、金融法令,普及數字信息技術的基礎教育,政府采購引導和推廣應用,鼓勵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產學研合作開發,培育通信軟硬件、光及超導等知識經濟的新興基礎產業,以及消除地區間、產業間知識信息差距等一係列具體措施。
韓國克服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啟示,首先是要保持一個十分健全的國家財政,作為推動改革、防範危機、促進發展的強有力的政策工具和基本保證。其次是要按市場化的規則果斷推進企業和銀行的改革,改進會計規則,切斷互相擔保、互相借貸和落後的財務關係,強化股東和經理人的責任,以此充分提高企業經營和市場投資的透明度,吸引民間資金和外資投入。然後是要適應外部形勢的變化,加快新興產業的全麵發展,高度重視 21世紀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性,提高對外的國際競爭能力。最後是要積極利用國際合作,吸收有關金融監管、資產評估和基本會計規則的國際經驗,適應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爭取最有利的外部條件。中國沒有發生像韓國一樣的金融危機,值得慶幸,但是中國的經濟處在一個低於韓國水平的發展階段上,很多導致韓國爆發金融危機的原因也在中國存在,所以中國需要借鑒韓國的經驗,在加快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改革,消除存在的隱患。
注:本文根據韓國使館參讚李鬥浩先生提供的資料改寫而成,所有觀點和不妥之處應由作者本人承擔。作於 2000 年 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