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區域尺度:中心和邊緣的嬗變(1 / 3)

世界經濟體係的轉變導致中國成為邊緣區,而擁有水路之便的東部沿海成為半邊緣區,位於其中的海港在經濟貿易中則顯得越來越重要。上海港和寧波港的地理位置並未發生變化,但隨著世界經濟體係的轉變和中國由閉關轉向開埠,處於半邊緣區的上海、寧波兩港都麵臨著發展的機遇。中國東部沿海相鄰港口之間也經曆著中心和邊緣的轉變,其中營口和大連、煙台和青島、寧波和上海、廣州和香港最具代表性。

一、營口—大連

根據《天津條約》,1860年牛莊開埠通商,成為當時東北唯一開放的商埠。1861年,由於遼河下遊河道遷徙,牛莊的通航條件漸趨惡劣,英國領事重定牛莊下遊40裏的營口為商埠,但在正式公文中仍沿襲牛莊之號。

從1861年直到20世紀初,作為全東北唯一對外通商的商埠,以營口為中心的商業運銷網絡逐漸形成,“舶來之品,土產之貨,水陸交通,皆以此為總彙”。1899年中東鐵路南滿支線修建到營口,1900年京奉線的溝幫子站到營口通車,營口的貿易繁盛達到頂點,貿易額1897年達900萬兩,至1904年竟達1700萬兩。

1907年大連港開埠通商以後,東北三省原來運往營口的貨物紛紛轉運到大連港。由於遼河天然結冰期、淤淺以及貨運製度等諸多方麵因素的綜合影響,營口港腹地麵積逐漸萎縮,港口貿易額徘徊不前。《奉天通誌》載:“營口為本省南部之商港,自大連開港,遼河航運不暢,盛況頓減於曩昔。然油坊、織布、煙、草、煉瓦、織襪各業尚未衰退。”1904年營口港在北方五港貿易額中占19.91%,1913年下降到14.08%,下降了近6個百分點,而大連港的貿易額比重雖有起伏,但1913年和1904年相比上升了4個百分點,貿易額的此消彼長直接反映了營口和大連港口相對地位的轉變。大連港除熱河(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西部、鴨綠江流域、圖們江流域及東北北部中俄邊境一帶以外,其餘東北各地,均為該港腹地,而營口港的腹地與大連相同,隻是港口的規模、吞吐能力遠遠不及大連港,其貿易分工以對關內貿易為主。總之,大連港崛起之後,營口由原先東北第一國際大港變成專營國內貿易的地區性港口,東北南部的經濟重心隨之轉移到大連。在中國的主要通商口岸中,大連港開放最晚,但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港口貿易量在1918年以後已達到中國第二大港的地位。

二、煙台—青島

自1863年煙台開埠通商至1899年青島開埠,煙台港(即芝罘)一直是山東省唯一的通商口岸,“省之商港,惟芝罘一地,芝罘當渤海灣入口之衝,且海底深,冬無冰凍之患,實一好泊港也”。同期,“山東同南方的大部分貿易都從膠州(青島)轉向煙台”。在1880年以前,朝鮮所需要的布匹、雜貨等舶來品也都由牛莊(營口)和煙台提供的。因此,在青島開埠之前,煙台港的對外貿易非常興盛。然而煙台港“其背多山,與內地交通甚不便,故此港之用,長在作泊港,商港不相宜也”。青島開埠後,大量的貿易則從煙台轉向了青島。

1897年巨野教案發生,德國人以此為借口強占青島,並對膠州灣進行大規模建設。1898年至1913年,共有來自德國國庫1.6億馬克的撥款和來自青島當地收入的0.36億馬克的資金被投入到對青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其中耗資0.5億馬克以上,建成了一座現代化海港;築成了一條和山東省省會濟南連接起來的膠濟鐵路;同時還得到了德國政府的特許航運津貼,以便德國的船隻可以新辟青島—歐洲定期航線,以及實行了過去德國在遠東地區還沒有過的自由港體製。青島港的開埠給煙台港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開埠僅兩年後,位於青島的膠海關稅務司阿裏文就預言:青島“不僅將來可以成為本省的貿易中心,而且亦有可能成為江蘇、河南和直隸等各個鄰省的貿易中心”。

在山東半島,鐵路的興建對煙台、青島港口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鐵路未設以前,山東全省殆以煙台為惟一之貿易港,膠濟路通,而分其一部分東走青島,津浦路通,又分其一部分北走天津。故煙台之貿易額,當光緒二十七八年間(1901—1902年)已達四千五六百萬兩,洎光緒三十年(1904年)膠濟全路通車,青島日盛,煙台日衰,不數年而貿易額退至三千萬兩以內,其後又稍見恢複,民國四年(1915年)複達四千三百萬兩,比及津浦鐵路通車,煙台灌輸之範圍愈狹,近年竟減至一千餘萬兩,然青島則增至一億五千萬兩,是山東全省之進出貿易三十年來已增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