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世界經濟是多中心的,中國是中心之一。近代,中國從世界經濟體係的中心之一逐漸淪為邊緣,成為歐美國家製成品的銷售地和原料產地。同時在中國國內,由於缺少先進的交通工具、運輸費用昂貴、厘金製度阻礙、西部產品質量不佳等原因,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拉大,西部內陸成為東部沿海製成品的銷售地和原料來源地。這樣,在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之間也形成了中心—邊緣關係,於是東部沿海成為半邊緣區。隨著中國經濟卷入世界市場,對外貿易在深度和廣度上有很大的拓展,大部分對外貿易需要通過海上運輸,這樣位於半邊緣區的各港口承擔了貨物中轉的重任。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一方麵改變了港口發展的大環境,另一方麵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港口發展的區位條件,使中國沿海港口的重要性凸顯。因此,隻有深刻認識這種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大背景,才能更加深入地考察中國沿海港口在近代的發展曆程。
除了在全球尺度和國家尺度呈現“中心—邊緣”格局外,在區域尺度,中國沿海相鄰港口之間如營口—大連、煙台—青島、上海—寧波、廣州—香港也呈現了“中心—邊緣”的轉變。雖然不同相鄰港口之間的關係各有不同,本章也簡單地把這些港口之間的關係分為此消彼長型、後來居上型和獨立發展型等三類,但是,寧波港在近代開埠之前一直是長三角港口體係中最重要的港口,上海港在開埠之後是中國最重要的港口,兩港之間的空間關係演變非常劇烈,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以上海、寧波兩港的空間關係為個案,深入分析演變過程及形成原因,能為中國沿海其他相鄰港口空間關係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鑒,因此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