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創業板的機會與陷阱(1 / 1)

曆經十年的等待和千呼萬喚,創業板終於在2009年10月30日上市。不少投資者躍躍欲試,但在投身創業板時,投資者對創業板的投資環境應有一個清醒和理性的分析。

在創業板掛牌的企業通常都會冠以“高增長”的概念,投資者也往往會誤導出一個公式:高增長等於高收益。這類新上市的公司在上市首日可能會以極高的溢價報收,PE值或將高達50~150倍以上,追捧的投資者願意為“高增長”付出“高溢價”。

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陷阱!即使是高增長的公司也隻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入才可能獲得不錯的收益。當PE值高於50倍時要十分小心,因為高PE意味著現價很可能透支了未來1~2年的增長。對於一般散戶來說,預測未來盈利的增長無異於盲人摸象。

為“高增長”付出“高溢價”往往不值。如納斯達克的高增長明星穀歌(Google),市場曾一度給予其80倍的市盈率,股價在2007年底一度達到700美元。這個溢價透支了公司未來3~5年的盈利增長,並非物有所值。如果投資者在穀歌上市首日按當日收市價格每股108美元買入並持有到2009年,5年的複式收益率(增長率)約38%。這是一個現實可期待的增長率。所以即使“偉大”的公司,其業績也不可能長期“偉大增長”,以適當的價格買入偉大公司才是理性投資之道。

在許多國家,創業板或稱“高科技板”或“高增長板”,無形中被灌輸了“高科技等於高增長”這類似是而非的概念。高科技公司有可能高增長,但不是必然高增長。一個公司處於高科技的行業,或具有自己的“高科技”,隻是一個公司業務高增長的一個有利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很多時候高科技不一定必然導致高增長,特別是營業收入、現金流和利潤的高增長,但通常會導致“投入的高增長”。

高科技公司在財務上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高投入。這類高投入,有可能高產出,但也可能零產出。高科技公司還有一個特點:死亡率極高,而且死起來極快。在創業板上的高科技公司大多像流星,能成為恒星的隻是極少數。納斯達克的成功標誌是,有全球最亮的幾顆恒星掛在他們的天空。

與主板剛推出時相比,微觀上一個重大的變化是,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將是清一色的“民營企業”,市場參與主角的變化意義重大。

民營企業的大股東(或稱第二代民營企業家)與第一代民營企業的大股東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第一代的大股東通常是一個人或一個家族,但現在的民營企業大股東大都采取團隊創業的方式,即使是一些家族為主的企業,如華誼兄弟,其家族的色彩也淡化。這一代的大股東更具企業家特質,或更像商人;而上一代的企業家,往往具有政治人的特征。

在財務投資者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專業投資者,其中最主要的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另一類是閑散的業餘投資者。這些投資者代表了市場中的“聰明錢”,是資本市場中最積極的力量。這類“聰明錢”數量雖然不大,但它們對資本市場的驅動力和能量遠遠超過其數量。

這些“聰明錢”完全是市場導向,更容易識別真正的企業家,當“聰明錢”與“企業家”結合的時候,將創造巨大的生產力,並可能創造偉大的企業。現在在中國市場上最具活力的企業即是這類“聰明錢+企業家”的夢幻組合,當這個夢幻組合能在資本市場上“標價”和“套現”時,企業家精神和“聰明錢”都得到了合理的回報。這將激勵更多的創業者步入企業家的行列,同時讓資金變得更聰明。

創業板的發展需要時間,難以一蹴而就。投資者需要更大的耐心。創業板的開張,就像一場壯觀的煙花秀,觀看煙花最好的方式則是保持一定距離,遠觀為美。

投資者創業板交易開戶流程

攜帶身份證、股東卡到證券公司營業場所現場提出開通創業板市場交易的申請。

證券公司核查投資者的交易經驗年限,並詳細了解投資者的身份、財產與收入狀況、風險偏好等基本信息。

證券公司經辦人員應見證投資者簽署並簽字確認。

證券公司經辦人員應見證投資者簽署並簽字確認,之後還需要證券公司營業部負責人簽字確認。

投資者仔細閱讀並現場書麵簽署《創業板市場投資風險揭示書》,並要求投資者抄錄一段聲明。其中符合條件且股齡滿2年,2個交易日後可開通交易。基本符合條件但股齡未滿2年,投資者仔細閱讀並現場書麵簽署《創業板市場投資風險揭示書》,並要求投資者就自願承擔市場相關風險抄錄一段特別聲明。5個交易日後可開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