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在《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也就是說,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一步領先,步步領先。上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這種“馬太效應”在社會中無處不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朋友多的人就會借助這些頻繁的交際交到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則往往一直孤獨;對於那些有名氣的人,由於經常出現在公眾場合,所以會更加的出名;那些本身就漂亮的人,往往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所以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裝束,從而變得更加漂亮。
在金錢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本錢比別人多10倍,那麼在投資回報率相同的情況下,其收益也比別人多10倍。就像中國的股市,那些有錢的大莊家可以興風作浪,而小額投資者總是血本無歸。實力雄厚的公司可以盡情地使用各種營銷手段推廣自己的產品,而那些沒錢的小企業隻能在夾縫中生存。
從二十幾歲起學會理財,盡早地建立自己的理財方案,掌握馬太效應的規律,早發財,早成功,三十歲以後的生活才會越來越滋潤。
小王和阿斌是大學時的同班同學,大學時學的是計算機行業,大學畢業後同時進入了一家效益不錯的電腦公司,開始做起了軟件開發的工作。小王和阿斌的學曆相同,能力也不分上下,因此他們進入公司後的收入也相差無幾。但是兩個人的理財觀念完全不同,小王屬於思想保守型的人,所以每次發薪水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幾乎全部的工資存進銀行,手中隻留下很少的一些錢。他所買的衣服很少超過100元以上,他也不會輕易地浪費一分錢。而阿斌有所不同,每次發工資後,阿斌也同樣去銀行存錢,但是他隻是把自己收入的1/2存進銀行,剩下的作為自己平時的日常開支,因此,和小王相比,阿斌的生活有滋有味。兩年之後,小王的賬戶上已經存了5萬元,而阿斌的賬戶上隻有3萬元。小王看著自己的積蓄比阿斌多出2萬元,於是對自己更有信心,希望自己可以存更多的錢。此時,剛好股市正處於一種直線上漲的良好趨勢,經朋友的介紹,阿斌取出自己僅有的3萬元的積蓄,購買了股票。兩年以後,原來的3萬元變成了10萬元,此時的股市情況已不如從前,於是他迅速出手,收回自己的資金,然後利用這10萬元,再加上手中的6萬元儲蓄,在一條繁華的商業街購買了一套價格16萬元的門麵房,他開始把這套房子以每月3000元的租金出租。三年之後,這套門麵房的價格上漲為52萬元,而房價已不再有上漲趨勢,於是他立即將房子出手,然後花50萬元購買了一套80多平米的住房,為結婚做好了準備,一年後,他終於和相戀4年的女友結婚,而且還買了自己的私家車,小兩口過上了滋潤舒適的生活。
而現在的小王則完全不同,由於他的理財觀念比較保守,總感覺把自己的積蓄放在銀行中才安全妥善,所以,幾年的時間下來,他處處節儉,最後隻有20萬元的存款,但是此時的房價居高不下,對他來說,買房依然是奢望。小王現在依然是無車無房的“無產階級”,就連給自己心愛的女友買件禮物還要算計半天。
其實,小王和阿斌最初的經濟基礎相同,就因為兩個人的理財觀念不同,所以兩個人的生活才有了天壤之別。正如馬太效應所述,一個人隻有學會正確的理財觀念,利用手中的錢進行適合自己的投資,隻有這樣才可以達到“錢生錢”的目的,使你過上無憂無慮的富裕生活,並逐漸走向發家致富的道路。
窮人不僅缺錢,更缺理財的頭腦
理財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思想。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富人,就必須改變你的思路。窮人不僅缺錢,更缺理財的頭腦。每一個白手發家的人都是從一無所有走過來的,投資也是這樣,剛開始投入雖然有限,但從以財生財的觀念來看,必然會為未來獲取更大收益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希望攢一大筆錢後,來做一筆大生意,然後發一大筆財。因為他們認為隻有大投入才能賺大錢,但往往事與願違,大多數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是不成熟的動機和思維方式,也就是理財觀念的問題。
反過來看,僅靠自己的本事,就會逐漸富有起來嗎?事實證明,職業帶來的財富微乎其微。錢不是攢下來的,是賺出來的!很多人麵對投資,總認為有風險,總是念叨著誰又虧了,誰又血本無歸了。然後把錢存在銀行,成為富人的踏腳石。殊不知,不經意地失去了逐漸成為一個富人的機會,隻能成為一個辛苦賺錢的工具,而非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的人。
窮人沒錢,富人有錢,窮人少什麼?富人多什麼?窮人少的不僅僅是錢,更缺乏一個理財和賺錢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