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年輕人!躲開理財的誤區(2)(2 / 2)

高估基金投資收益

近兩年我國股市持續上漲,基金平均收益率達到了100%以上,還有不少的股票型基金回報率竟然超過200%。這就給投資者一種假象,把當前的火暴行情誤認為常態,誤認為購買基金包賺不賠,從而忽視了風險。

偏好買淨值低的基金

還有的投資者認為基金淨值高的產品,價格貴,上漲空間也小,還不如選那些淨值低的便宜基金來的合算。相信還有不少的年輕人非1元基金不買。其實,基金淨值和股票價格是不一樣的,基金淨值代表相應時點上基金資產的總市值扣除負債後的餘額,反映了單位基金資產的真實價值。買入時基金淨值的高低和投資基金收益的高低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真正決定我們收益的是其持有期間基金的淨值增長率,這個淨值增長率主要是由市場情況和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管理能力所決定的,可以說和什麼“幾元基金”沒關係。

用炒股票的方式炒基金

還有一部分投資者把基金當股票一樣來炒,“低買高賣”以獲取短期收益,結果當然不是很好,頻繁地申購贖回很可能影響到基金的運作。基金投資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會隨著市場的波動而波動,收益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基金投資者應該樹立長期投資的習慣和理念。

那又如何來防範基金投資的風險呢?

首先要認真學習基金投資的基礎知識,樹立正確的基金投資理念,然後根據自身風險的承受程度和個人偏好來選擇類別。風險偏好較高的可以選擇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高風險基金,風險偏好較低的可以選擇投資保本基金、債券型基金等低風險產品。

現在投資基金的類別很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我們要具備敏銳獨到的眼光,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理性投資。

幹任何事都是有風險的,何況有了風險才能回報,我們在投資的時候隨時要做好麵對風險的心理準備,力爭將風險降到最低,讓財富保值增值。三十歲眼看就要到了,有誌青年不開始你的理財規劃還等何時?選擇基金,也許是你最合適的方式。當然,更不要把基金當做儲蓄!

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莫入預期收益誤區

小劉開始也不懂投資,每個月老老實實地把錢存進銀行裏。直到有一天,他去存錢的時候發現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似乎很不錯,預期收益要比儲蓄高很多。於是,他就把剛到手還沒捂熱乎的工資買了外幣理財產品。

等過了一段時間,小劉去銀行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投資失敗了。原來,因為彙率變化等原因,外幣理財產品並沒有實現“預期收益”,他幾乎沒拿到什麼收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小劉以後再也不敢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了。

實際上,小劉走入了“預期收益”的誤區。當初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對產品缺乏了解,後來再也不相信“預期收益”,這都是很明顯的理財錯誤。很多剛開始投資的二十幾歲的人都犯過這樣的錯誤,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就讓我們看看關於“預期收益”有哪些誤區:

誤區之一:凡是“預期收益”都有風險

銀行監管部門有這樣一個要求:除了銀行儲蓄以外,其他多數理財產品均要用“預期收益”來表示。實際上,大部分穩妥型產品的實際收益基本等於預期收益,而投資國債、金融債等理財產品有時實際收益還會大於預期收益。不能談虎色變,看見“預期收益”就害怕!

誤區之二:“預期收益”越高越好

大部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都有一個收益區間,如4%~15%。有些產品在宣傳時直接說“最高收益15%”,這種高收益隻是一種可能性而已,“可能”離真正的收益水平相差甚遠。如果產品運作不到位,再高的收益都是空話。所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不要隻看“最高收益”,不妨問一句“最低收益”是多少?想投資,還應對產品以及投資的方向進行分析。

誤區之三:不注明“預期收益”的產品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