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邦曾提出:“對於心理學意義上的大眾而言,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論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心智有多麼相同或不同,他們都會被轉化為群體中的一員,而具有群體所賦予他們的集體精神。有些想法和感覺隻有在個人組成群體的時候,才能形成和轉化為實際行動。”
由以上實例和關於大眾行:為的性質,我們可以得出以下推論:(1)群體並不是由簡單的個體累加形成的。他們有各自的意誌、思想和獨立的判斷能力。
(2)個體行為會隨著所屬群體行為變化而改變。同時,群體行為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個體行為的影響。有時這種反作用會加劇(注:參考《金融煉金術》,作者:喬治·索羅斯)。
第3節 投資心態變化分析
一、影響投資者心理變化的兩種因素
(一)市場參與的主體是“人”,心理的變化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操作,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市場。
(二)中國股市近十年以技術分析作為買賣依據的人群占市場絕大多數。
有些投資者不解:技術分析是以客觀股價變動為分析基礎,與主觀心理相連甚少,為什麼把它作為因素之一?
理由一:首先,技術工具本身是“客觀”的,但它隻是一種工具。技術工具的使用者是“人”。使用技術工具分析的對象是“市場”,而市場參與的主體還是“人”!
因此,使用者(投資者)由於自身的心理狀態,在同一時間內、同一環境下,使用同種工具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舉例說明:甲、乙、丙三位投資者的資金量、技術能力和投資經驗基本相同,在同一時間,通過K線圖分析,三個人會作出三種不同的買賣決策:甲(買進)、乙(不動)、丙(賣出)。
原因:甲(激進)在大盤剛剛下跌時就抽身離場,一直空倉等待,當大盤在某點時,他感覺已是底部區域,進行試探性建倉,即使被套也沒關係。
乙(膽小怕事)屬於“硬幣”隻猜一麵,一旦被套就不理不問,直到解套獲利才肯賣出,俗稱“死多頭”。
丙(後知後覺者)是在猶豫中被套,在惶恐中套牢,在絕望中割肉!
注意,甲、乙、丙三位投資者在資金量、技術能力、投資經驗和判斷依據(K線圖)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雖然在同一時間內,僅因心理狀態不一樣,卻作出了三種完全不同的選擇!
上述實例說明,客觀的分析工具,由於使用者(投資者)心態不同,其實際操作的結果大相徑庭。
理由二:我們從經濟學的理論層麵上分析。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阿馬蒂亞·森,在其著作《倫理學與經濟學》中說,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是道德哲學教授,而經濟學曾作為倫理學的一個分支。由此我們不難作出判斷,倫理學的一個分支是經濟學,或者說經濟學是倫理學的分支。
圖中涉及了5個概念:倫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傳統意識觀念的現行體係、投資者心態。
(1)倫理學一個分支成為“傳統意識觀念的現行體係”。
(2)倫理學一個分支成為經濟學。
(3)倫理學一個分支成為社會學。
(4)(5)傳統意識觀念的形成對投資者心態有著很深的影響,同樣,心理變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傳統意識觀念的形成。
(6)(7)社會學的觀點,思考問題的方式直接作用於投資者的操作,同樣,投資者集中的心理變化也反作用於社會學。
(8)(9)經濟學與投資者心態之間的互相影響作用。
(10)(11)經濟學與傳統意識觀念之間的互相影響作用。
(12)(13)經濟學與社會學之間互相影響作用。
它們之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循環網,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網絡的中心則是“經濟學”,主體是“人”。
通過以上係統分析,市場行為變化直接影響投資者的心態,同時,投資者的心態也在不同層麵、不同程度地反作用於市場(經濟學的實踐過程即市場行為)。
二、投資市場大眾心態演變過程
盲從的投機一逐漸形成投資理念(含有正確的和錯誤的)_趨於理智投資一比較完整的理念形成固定理念被打破一,新的理念形成市場永遠都在“變”,永恒不變的就是“變”!希望讀者好好體會其中含義。
第4節 市場參與主體心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