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我國的稅收與稅源背離問題(1 / 3)

淺析我國的稅收與稅源背離問題

財政與稅務

作者:餘 萍 李 新

【摘要】稅源是稅收的經濟來源,稅源應與稅收相匹配,但在現實社會中,由於稅收製度設計的複雜性和生產活動的特殊性等原因,稅收和收入來源偏離的情況在我國表現得比較突出,已成為製約區域協調發展不容忽視的一個因素。合理解決稅收和稅源背離這個問題,不僅是從合理配置區域財力需求出發,而且還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稅收與稅源問題的成因,並提出了未來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稅收稅源區域經濟稅收收入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會長許善達在演講時稱,目前中國的財稅政策還有幾項重大問題沒有解決,其中一項就是稅收與稅源背離現象嚴重,已經成為地區政府間財政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合理解決稅收和稅源背離這個問題,不僅是從合理配置區域財力需求出發,而且還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稅源是稅收的直接來源,從理論上講,區域稅收收入和收入來源應該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一個地區的稅源應該與其稅收相匹配,這個區域提供了多大的收入來源就應該獲得相應的稅收收入。但在現實中,由於企業生產、經營場所往往跨越幾個區域,而且我國的稅收製度設計、資源定價機製也不合理,稅收政策和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因而使得稅收與稅源不一致,也就是所謂的稅收與稅源的背離。目前中國的稅收和稅源背離問題廣泛存在,有稅收來源的地方沒有獲得相應的稅收,但在沒有稅收來源的地方卻獲得了稅收,這違背了稅收來源與稅收收入相一致的原則,並扭曲了經濟活動的激勵機製,造成了區域間地方政府的財力失衡,導致了區域發展缺乏協調性。在一般情況下,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稅收收入大於收入來源,成為了稅收的淨流入地區,而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稅收收入小於收入來源,成為稅收淨流出地區。

一、我國的稅收與稅源相背離呈現了幾個明顯的特征

(一)稅收從中部地區轉移到東部地區的現象更加明顯

從稅收的轉移方向來看,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稅收收入轉移到東部地區,特別是中部地區轉移到東部地區的現象更加明顯。

(二)北京和上海兩地成為最主要的稅收收入轉入地

相反,河南和山東兩地是稅收轉出最嚴重的地區。從稅收收入和收入來源的偏離度來看,一共有8個省份存在高度偏離,按照稅收偏離的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名順序,依次是上海、北京、山東、河南、浙江、湖南、河北和江蘇,這些地區中,上海、北京、浙江、江蘇是稅收收入淨轉入省份,而且上海、北京稅收收入的淨轉入程度遠遠高於其他省份,大量的稅收收入直接轉移到了這兩個直轄市。

(三)稅收和稅源背離

從稅種分析稅收和稅源背離的情況,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收入和稅源背離的情況比其他稅種更嚴重。

二、我國稅收收入與稅收來源背離的原因

雖然我國稅收收入與稅收來源背離的原因有很多,但總體概括來說主要就是兩個方麵:一是稅收製度設計方麵的不合理,二是生產經營活動的複雜性。具體表現為:

(一)稅收製度設計的不合理

因為稅收製度設計的不合理導致的稅收“背離”問題,增值稅是最典型的。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增值稅都是在消費地征收,消費地政府獲得了大部分增值稅稅收收入。但是,根據我們目前的“增值稅暫行條例”的規定,中國的增值稅是在生產地銷售環節征稅,生產地政府獲得了絕大多數的增值稅收入,而消費地政府則隻能獲得一小部分的增值稅收入。由於中國的區域經濟結構,經濟相對發達的是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經濟則相對落後,消費類產品大多產於東部地區,所以增值稅收入毫無疑問會流向東部地區。同樣,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及其他稅費也往往是從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向相對發達地區轉移。

(二)總分支機構所在地不同導致企業所得稅稅收與稅源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