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看我國就業問題(1 / 2)

從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看我國就業問題

宏觀經濟

作者:錢小波

【摘要】相對過剩人口理論是馬克思分析資本積累趨勢而得出的重要理論。拋開製度方麵的因素,從其形成的一般意義上來講,同樣適合於社會主義社會。深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對我國當前就業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就業問題

一、馬克思相對過剩人口理論

(一)理論主要內容

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集中在他的著作《資本論》中,從資本的有機構成及其提高的趨勢出發,說明了相對過剩人口的產生、結果、本質和形式。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揭示了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人口規律,是資本主義製度的必然產物。相對過剩人口的形式主要有三種:流動的過剩人口,這是指在城市時而被解雇,時而被雇傭的那些過剩人口。潛在的過剩人口,主要是指農村的失業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主要是指那些職業極不穩定,從事家內勞務和打短工的勞動者。

(二)失業的主要分類

基於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結合西方經濟學對失業問題的研究,失業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業。摩擦性失業,這種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這種失業是由整個經濟的支出和產出下降造成的。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這是宏觀經濟學中關於失業的一種分類。前者指工人不願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後者指願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二、從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看我國的就業問題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以來,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當前,我國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相對過剩人口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共有規律。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具體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

隨著技術進步,尤其是高新技術的發展,科技已經廣泛的應用於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行業,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從而使得生產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的“擠出效應”,從而形成社會主義相對過剩人口。

(二)計劃經濟的慣性

長期的計劃經濟導致勞動者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因此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以及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造成了大量下崗失業人員。

(三)產業結構的調整

經濟結構的調整對中國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目前中國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了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升級與變換,導致一部分勞動者由於不適應新的技術和工作崗位而淪為技術性失業人口和結構性失業人口。

(四)勞動力供給增長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