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人口高自然增長率為我國提供了巨大的新增勞動年齡人口。農村剩餘勞動力被馬克思稱作潛在的相對過剩人口,它構成城鎮相對過剩人口的長流不息的源泉。隨著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本身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逐年下降,勞動力長期處於閑置或半閑置狀態,從而釋放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
(五)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
在經濟擴張階段,對勞動力的需求比較大,反之,則會下降,引起大量失業。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我國受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三、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對我國就業問題的借鑒意義
(一)擴大勞動力需求
要繼續實行適度擴張的宏觀經濟政策,確保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增長。鼓勵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不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全力搭建人才服務中介這個平台,著力強化就業服務功能。以擴大就業為導向,進一步增加利用外資的數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來開拓就業新領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中小型企業,擴大就業和創業規模。開拓就業新領域,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拓寬就業空間。健全創業培訓體係,增強創業的理念,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創業能力。完善自主創業政策,為創業者提供谘詢服務、融資、人力資源等服務。
(三)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適當調整人口政策
政府應加強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就業信息引導,使信息能及時有效地傳遞。進行職業培訓,努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以減少結構性失業。同時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城鎮化過程,消除城鄉二元製經濟結構。適當調整人口生育政策。
(四)建立和完善失業保障製度
要切實加大安全投入力度,不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改善生產和工作環境,降低生產事故發生率和職業病發生率。加快建立覆蓋勞動者的普惠公共服務製度,健全涉及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政策,完善勞動者公共醫療衛生服務製度,切實解決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突出問題。
(五)積極創新思路、創新模式
要拓展思維,抓好創業培訓。積極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做好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認識,改變就業觀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董克用.我國就業問題的特點與“十二五”就業規劃[J].中國就業,2010(09).
[4]李朝林.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與我國失業問題[J].經濟與管理,2004(01)
[5]柳雲飛.中國就業問題的原因特點和現狀分析[J].前沿,2009(10).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