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中國外彙儲備管理(1 / 2)

淺談中國外彙儲備管理

貨幣政策

作者:黃海峰

【摘要】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導致外彙儲備迅速增加,國內外的關注和爭議一直不斷。外彙儲備的快速增長在為國內經濟穩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係列的問題,如何管理和利用好巨額外彙儲備,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關鍵詞】外彙儲備順差外彙占款貨幣政策

我國的官方儲備包括外彙儲備、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外彙儲備是指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國貨幣的現彙、現鈔及國外金融資產或權益憑證,是某種形式的外國金融資產,是官方儲備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具體形式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以及國外投資資產等。外彙儲備在宏觀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它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貨幣當局維護彙率穩定的重要金融工具,也是應付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重要手段。

外彙儲備的適度規模取決於:國際收支和彙率對外來衝擊的抵禦能力,儲備耗竭的程度,儲備的機會成本和國際收支調整的速度及可靠性。這就是說外彙儲備並不是越多越好,存在一個合理適度的規模,如果外彙儲備規模過大,會承擔巨大的機會成本,並給宏觀經濟健康發展帶來重大挑戰。

一、外彙儲備現狀

中國外彙儲備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飛速發展過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外彙儲備隻有區區兩百億美元,1994年外彙管理體製改革,開始實行強製性銀行結售彙,自此外彙儲備開始迅速增加。彙改兩年後(1996年末)我國外彙儲備規模達到了105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加入WTO後,中國經濟開始加速發展,外彙儲備的增長率明顯大幅升高。2006年2月份外彙儲備達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截止2013年6月末,我國官方外彙儲備餘額近3.5萬億美元,是1993年的150倍,穩居全球第一。

為了保證國際清償力和維持彙率的穩定,擁有適度的外彙儲備是必要的。適度的外彙儲備有利於實現宏觀經濟的內外均衡,有利於增強國家在國際貿易上的地位和支配力,有利於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超常規增長的外彙儲備已經產生了諸多弊端,甚至對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產生威脅。

二、我國外彙儲備增長過快的負麵影響

(一)資產貶值風險

隨著外彙儲備的迅猛增長,近年來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實現經濟內外均衡和幣值穩定,我國實行漸進式升值策略,雖然不會迅速增加出口部門壓力,但由於升值預期明確,國際熱錢通過各種途徑流向國內,外彙儲備進一步膨脹。貶值風險是我國外彙儲備麵臨的最主要風險。因為美元在國際貿易和國際借貸中的使用量最大,且美國的證券市場極其發達,流動性非常好,所以我國外彙儲備大部分都是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美元彙率的波動,必然會影響我國巨額外彙儲備。次貸危機後,美國為了刺激經濟,采取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美元大幅貶值,相比人民幣貶值更多,使得我國外彙儲備資產相對購買力嚴重縮水。

(二)影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獨立性

目前外彙占款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路徑如下: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雙順差前提下,銀行結彙遠遠大於售彙,銀行最終把客戶外彙頭寸平盤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買入外彙賣出人民幣,導致外彙占款增加,基礎貨幣投放規模擴大,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的成倍擴張。中央銀行為了控製通脹預期,必須采取經常性的對衝操作措施,包括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央票。

我們可以看到,中央銀行的對衝操作非常被動,受製於宏觀經濟形勢和國際資本流動,限製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空間和主動程度,必然會影響中央銀行的政策調控效果。

(三)外彙儲備資產管理難度大大增加

外彙儲備資產規模越大,管理難度越大,資產配置壓力也越大。外彙儲備規模會使國家財富處於巨大的風險之中,我國外彙儲備大部分購買了美國國債,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國債市場容量非常大,流動性好並且風險較低。但是,風險和收益如影隨形,美國國債的利率非常低,外彙資產保值增值難度很大。由於外彙儲備規模巨大,任何大手筆的投資動向都容易惹人關注,會導致市場異常波動,對儲備資產標的選擇和投資談判造成困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