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弱勢的農村群體與有限的償還能力難以有效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作為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區域,榆林市人口中有6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農村,隨著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進一步開展,城市與農村的收入差距將逐漸拉大,其中處於最底層的則是農村居民中為溫飽所困擾的弱勢群體。
(二)供給型金融抑製
農村金融貧困產生供給型金融抑製,當前農村金融貧困的現象十分普遍和突出,供給體係不全、供給總量不足、供給產品單一。
1.國有商業銀行金融網點的大舉撤軍導致支農供給體係殘缺不全,部分地區出現金融服務盲區。
2.逐漸加重的農村信貸資金供需矛盾造成供給總量不足,致使農村經濟嚴重“貧血”。
3.單一的金融服務品種與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滯後,致使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的緩慢。
(三)生態型金融抑製
農村各種外部環境的貧困性不適應金融的生存和發展而產生的生態型金融抑製,從而導致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處於相互掣肘、同時落後的惡循環狀態。
1.由於農村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導致農村金融資源匱乏,直接製約著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
2.農村信用環境較差,擔保機製不夠健全,加大金融機構支農風險,阻礙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3.地方政府在農村金融機構建設和金融服務三農政策傾斜力度不夠,影響金融機構支農的積極性。
三、對農村金融產品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全麵加強農業發展銀行的支農作用
第一,明確農發行支持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定位。第二,進行商業化、市場化運行,加強營銷手段。第三,增加農發行資金籌集渠道,隻有資金充足才能更好的發揮其金融業務的政策性職能。
(二)增強中國農業銀行支農服務功能
中國農業銀行應增加鄉鎮布局,定位服務農業的專業化商業銀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創新金融工具和經營手段,下放貸款權限,按照一定比例的農業貸款額度,積極尋找和培育優質農村客戶群體,使農業和農村成為新的效益增長點。
(三)進一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製
大力推進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農村信用社可以以多種組織形式存在:一是農村商業銀行,支持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二是農村合作銀行,支持經濟較發達和次發達地區;三是農村信用合作社,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
(四)積極探索發展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推動金融產品創新
一是將已經存在的一些資金實力強、規範化經營的非正規金融機構逐步“合法化”,加強監管和積極引導。二是將符合出資要求的農村各種經營實體,組建新的農村金融機構。三是放寬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限製,建立一批與傳統體製無關的、以民營企業為主要股東的銀行。
作者簡介:崔隨輪(1982-),男,漢族,陝西綏德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農業推廣碩士,經濟師。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