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思考(1 / 2)

如何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思考

農村金融

作者:陳宣迎

【摘要】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對農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生態仍然存在金融發展空間狹小、金融服務不完善、金融監管力度不足等多種問題,因此應當從積極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農村金融信用環境、發展完善農村金融體係、優化農村金融法律環境等方麵著手來推進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

【關鍵詞】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信用環境金融體係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由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不斷變化發展的係統,其中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兩個因素之間相互製約、相互影響,共同推進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朝著良性、高水平方向發展。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對農村金融生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有利於推進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開展。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的有關新農村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中,對於推動農村金融改革,提出了一係列舉措,著力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體係,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本文在分析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一些能夠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切實可行的舉措。

一、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

(一)農村經濟狀況滯後

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經濟基礎差,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亟待優化,這直接導致了農村金融缺乏足夠的發展空間。同城市相比,農村工業化程度明顯較低,企經營規模較小,沒有形成規模經營,經濟效益低下,缺乏長久發展動力;另外作為農村經濟基礎的農業也存在各種問題,成為薄弱環節,製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總之農村經濟滯後狀況,使得農村金融缺乏必要的發展根基,無法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農村金融機構在向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時候,往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承擔較大風險,容易形成大量不良資產,嚴重影響農村金融的良性發展。

(二)信用環境較差

信用環境通常包括信用法律環境和信用道德環境,從這兩方麵來說,農村的信用環境都呈現較差的局麵。雖然近些年來,金融部門在農村開展了一係列農村信用村、信用企業、信用戶的活動,對農戶、個體工商戶進行了信用等級評定,推動了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從信用法律環境來說,農村金融活動開展過程中,往往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損害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從信用道德環境來說,農村金融交易主體缺乏信用觀念,時常會發生債權人逃脫債務的情況,挫傷金融機構開展支農貸款業務的積極性。

(三)金融服務不完善

農村金融服務功能缺乏,服務能力較差,金融服務產品數量少,品種單一,傳統的存活業務占據主導地位,缺乏足夠的外彙業務和中間服務。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較少,沒有固定的證券交易網點,保險機構不健全,信托投資公司、租賃公司這些機構在農村屬於空白領域。總而言之,雖然農村可以從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所這些組織機構獲取金融服務,但是大部分農村地區缺乏必要的資金服務金融組織,更缺乏金融創新和金融電子化產品服務,無法享受便利的金融服務。

(四)金融監管力度不足

農村金融監管沒有深入開展,力度不足,具體表現在:首先農村金融監控理念滯後,仍然認為設立機構、審批業務和進行合規性檢查等,就等於進行了金融監管,對現代化的金融監管理念缺乏足夠認識,沿用傳統的監管理念。其次金融監管體製不健全,一直以來,金融監管在組織方式、運作機製以及對當事人的約束方麵存在著很多不合理、不規範的問題,金融監管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和製度約束,往往出現監管零散化、臨時性的特點。以上兩方麵共同導致了對農村金融機構日常經營活動的監管力度不夠,導致民間金融借貸出現良莠不齊、矛盾叢生的問題,增加農村金融風險,阻礙農村金融市場的良性運作。

二、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措施

(一)轉變發展觀念,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金融生態要獲得良性的平衡和發展,必須建立在健康的產業基礎之上。所以首先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推動農業的發展:第一改變傳統農業發展觀念,開展新型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積極開展綠色農業,引入市場機製,實現農業與食品企業的合作發展,增加農業產品的附加值,發展具有高產值、高效益的商品化、社會化的現代農業;第二要增加農業的資金投入,大力興建農業基礎設施,改造農田水利等;第三要著力開發農業技術,以先進的手段對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經營模式進行改造,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其次要積極推進農村的產業結構調賬,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鼓勵、支持、引導鄉鎮企業的發展,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