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利率市場化及利率政策效應分析
信貸管理
作者:羅漢星
【摘要】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化過程中的關鍵進程,1980年以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展利率市場化成了各個國家金融行業發展的趨勢。目前我國大部分存貸款利率仍然是由中央銀行確定,而且還需要國務院批準。利率市場化的實質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由金融機構,其根據自身的資金儲量和對市場動向的預判來自行調整存貸款利率水平。現在我國對於物價的調控還不成熟,但是還是發揮了利率這個價格工具的作用,在我國一般是金融問題發生後才對利率做出調整,不能從根本上預防金融問題的發生,隻有改革將利率市場化才能很好的預防金融問題的出現。
【關鍵詞】利率利率市場化利率政策效應分析
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可能一下就改革成功。我國推行的是有步驟、層層推進的方式,利率市場化的過快實現將對銀行產生極大的風險或者是產生債務危機。隻有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才能降低由於利率市場化帶來的風險。本文將從利率市場化的理論及國外經驗、中國利率市場改革、中國利率政策效應的影響因素以及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政策效應來綜合分析中國利率市場化及利率政策效應。
一、利率市場化的理論及國外經驗
(一)利率市場化的理論
利率作為一個經濟變量,對市場經濟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利率理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不過直到1970年以後經濟學家才逐步完善了利率決定理論。1933年凱恩斯提出“流動性偏好理論”,首次提出利用利率來宏觀調整經濟的分布,各國爭相使用凱恩斯的理論來幹預經濟的發展。也就是從1970年以後,使用凱恩斯理論的國家的經濟出現停滯的現象,直到1993年泰勒提出“泰勒規則”。該規則反對政府對於經濟的幹預,並再次指出利率的調整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有著極大的作用。利率市場化也可叫做利率自由化,即利率將由市場自主確定,而不是由原來不結合市場實際的央行所製定。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是改變利率的製定過程,即根據市場實際情況來靈活調整利率。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國際經驗
阿根廷是拉美地區率先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國家,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阿根廷利率市場化改革便遇到了瓶頸,其失敗原因是商業銀行大量資金流向非銀行金融機構。1975年阿根廷迫於通貨膨脹的壓力進行第二次利率市場化改革,這次改革僅限定了存款利率,1977年解除全部利率管製。阿根廷由於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急功近利導致國內金融急劇動蕩,甚至還向國際金融市場借貸資金,最終由於債務危機,阿根廷於1990年後結束了對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日本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由於銀行的高風險投資,並且在泡沫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投資股市,最終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導致當時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失敗。
二、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將囊括銀行市場、金融市場以及非正規的金融活動,伴隨著金融市場的日益完善,金融市場上的利率對於調控經濟資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90年代初,我國就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提出了相關設想,與此同時央行取消了同業拆借利率的管理。即讓雙方協商利率,這正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開始,雖然在這改革中遇到許多困難。為了抑製生產部門的信貸需求,央行於1995年連續兩次上調貸款利率,避免經濟通脹的發生。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此舉加快了我國的金融市場快速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雖然我國正緩慢走向利率市場化的道路,但還是麵臨著諸多阻礙因素。金融部門的調控跟不上經濟發展的實際,金融部門對於經濟的調控始終在金融問題發生之後,這嚴重妨礙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困難而持久,在改革開放以來,民間私營經濟得到了長期發展,大量資金無法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速度。如果建立民間融資平台將有效的促進資金流動,使資金始終在金融市場裏流動,這樣便可以促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