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農村建設投融資創新機製的構建
資本市場
作者:陳誌梅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村經濟建設資金短缺問題越來越突出,資金已經成為新農村發展的瓶頸。因此,構建起農村投融資創新機製,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認真分析了我國當前農村投融資體製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研究並提出調整完善農村投融資機製的創新思路和對策:1、整合財政支農資金;2、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性涉農投資機製;3、健全多層次的農村商業性融資機製;3、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製。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投資融資金融模式
新農村建設是現階段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重大目標任務。而農村投融資體製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工程,其有效運行對於滿足農村經濟建設的資金需求、有效解決農村發展緩慢問題、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根據實際情況及發展戰略的要求,探索構建新農村建設投融資創新機製,是當前社會各界研究的熱點課題。
一、當前農村投融資體製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國家為解決農村經濟的發展,製定了多項優惠保障政策,采取了各項措施,逐年增強對農業和農村的財政投入力度,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來源,初步搭建起了農村投融資平台,為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和資金支持,並且成效顯著。但是,隨著發展的深入,現行的農村投融資體製中的弊端也越來越突出,成為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瓶頸。
(一)財政對“三農”的投入機製還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當前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支持總量仍是低水平的。財政支農力度不夠,而且支出結構也不盡合理,間接補貼比重過大,直接補貼太少;地方財政支農不足,支農資金配套投入渠道不暢;資金使用範圍模糊,容易導致支農資金的投入缺乏方向,難以將支農投入轉化為實際有效的建設結果,投資與融資效率大打折扣。以上種種原因,使得財政的支農投入並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二)農村金融發展依然滯後
目前農村的金融體係的發展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國有商業金融在農村金融領域內的功能弱化,較多地區特別是傳統農區的國有商業銀行現存的機構僅發揮吸儲功能,對農業的信貸投入逐步減少;二是農村政策性金融網絡尚不完善,商業銀行沒有真正擔負起農村政策金融服務的重任;三是農村大多還實行的是傳統的農業合作化經營模式,農村信貸業務剛起步,小額貸款的發放量還不能滿足農業生產與農民投資的需要。
二、構建新農村投融資創新機製的對策建議
(一)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政府要根據涉農財政撥款政策,規範與完善支農項目投資管理體製,強化部門資金整合的職能,拓寬農業投資渠道,加強對不同渠道投資的監督與管理,對資金支出實行統一部署、統一分配,將部門合力與資金效益發揮到最大。實行直接集中支付,有效疏通資金下撥渠道,減少劃撥中間環節。在取消農業稅,縣鄉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直接集中支付可以有效避免基層政府和職能部門截留、擠占、挪用支農資金的現象,保證財政支農資金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