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新農村建設投融資創新機製的構建(2 / 2)

(二)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性涉農投資機製

一方麵要引入靈活的投資機製,吸引社會資金投資農村基礎設施。比如,對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可采用建設-營運-轉讓或者政府與私人投資者聯合的投資機製,並且應根據各地區農村自然、經濟條件的差異,靈活調整投資機製。另一方麵繼續加快農業產業示範區建設,提高集約化程度。積極扶持龍頭企業的投資與再投資,並結合實際配套優惠政策,如稅、費方麵的進一步優惠,加強對龍頭企業的各項服務工作,幫助龍頭企業適應市場變化、應對市場風險。另外,還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擴大新農村建設資金投資的規模,提高內源融資能力。

(三)健全多層次的農村商業性融資機製

鼓勵建立“龍頭企業+擔保公司+銀行+農戶”的金融創新方式,由地方鄉鎮龍頭企業牽頭,成立專業的擔保公司,負責為農戶向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擔保,在降低農村商業銀行風險的同時,農戶可以將貸到的錢用來發展生產,龍頭企業可以用融資來擴大基地規模。這種四位一體的金融創新方式,不僅能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的收益,有效降低貸款風險,還能通過農投企業帶動農民創收,加速經濟發展,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之一。

(四)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製,形成穩定的外部資金導入渠道

一方麵通過郵政儲蓄銀行大力發展農村信貸業務,通過改變郵政儲蓄的資金流向的辦法,徹底扭轉農村資金從郵政儲蓄這一渠道流失的局麵。另一方麵加大小額貸款的發放力度,通過建立農業發展基金會和農民共同基金會等形式,吸收農民和農業組織與銀行共向參股管理,擴大支農資金的規模,保證農村信貸資金的有效供給,提高資金運用效率。另外,還可以通過農業產業化組織的形式,大力推廣以政府為引導、金融為依托、協會為平台、利益為紐帶的合作模式,結合縣域經濟的實際與特點,積極推進其他各種農業產業化金融合作模式的創新。

三、結語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整體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離不開一個有效運轉的農村投融資服務機製。新農村建設所需資金投入巨大,單靠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為確保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長效的投融資保障機製,建立起在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多元化投融資體係。隻有這樣,才能做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推動農村經濟與社會更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增學,李虹含.農業投融資問題研析[J].現代經濟信息,2009(19).

[2]時小儂.淺談如何構建與縣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村金融體係[J].中國集體經濟,2011(19) .

[3]趙之熠.新農村建設的多層次投融資機製研究[J].現代商業,2009(11).

作者簡介:陳誌梅(1973-),女,山西平定人,大專,陽泉市蔬菜技術服務中心,農業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管理。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