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研究
資本市場
作者:唐亞軍 汪 麗
【摘要】中小企業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解決就業問題等諸多方麵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獲得的金融資源支持卻明顯不足,影子銀行卻能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多的融資方式選擇。本文立足我國影子銀行發展狀況及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利弊,探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對策。
【關鍵詞】影子銀行中小企業融資
一、引言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數據和中小企業劃行標準,截止2012年我國各類型中小企業已經超過5000萬家(包括個體工商戶),占各類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總產值占60%,貢獻稅收50%,出口創彙占70%以上,並且為全國城鎮就業提供崗位總數超過80%,開發創新產品和技術等占40%以上。在中小企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由於其社會地位不高而陷入資金短缺的泥潭。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資金大都來源於所有者投入,依賴內源融資,外源融資的比例相對較小,直接融資隻占全部融資的3%左右。2010年初以來,國家為控製通貨膨脹,采取一係列貨幣政策回籠社會資金,企業獲得貸款的難度進一步增加,向銀行貸款的障礙更難突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成為製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這是銀行金融產品不夠發達,還是難以達到銀行放貸條件,這些問題令人深思。
大量研究表明,中小企業融資難可能存在銀行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企業可抵押資產薄弱、財務混亂、信用較低及濃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等內部原因,還存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過程中的“所有者歧視”等外部原因,導致中小企業的資金主要依靠自籌方式。國家雖設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和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基金,但仍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令人欣慰的是影子銀行陡然升溫,他們將民間資金集中起來,再通過自己的資金平台將資金貸出去。影子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融資總量,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多的融資方式,那麼是否表示影子銀行的存在可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呢?
二、影子銀行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影子銀行的概念是由Pimco公司董事Paul Mcculley於2007年美聯儲年度會議上提出,專指遊離於監管體係之外的,吸納未經保險的短期資金,廣泛采用創新性投融資手段進行運作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其相關產品形成的市場體係。
隨著越來越多的資產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轉移出來進入實體經濟,影子銀行才得以發展,如委托貸款、信托、小額信貸及典當行業務,還包括處於灰色地帶的民間借貸和高利貸。在我國,正規銀行信用流入影子銀行渠道,影子銀行的發展又增強了對體外資金的吸引力,其信用又依賴傳統銀行的信用,不可避免地具有“裙帶資本主義”和“權貴資本主義”的特征,據海通證劵估算我國影子銀行規模大致在28.8萬億元。
三、影子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利弊分析
(一)積極作用
縱觀世界範圍的影子銀行,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該國或該地區中小企業生存或發展所需資金的重要源泉。
1.影子銀行節約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首先是節約信息成本,影子銀行的信息優勢表現在對中小企業還款能力判斷和履約監督兩個方麵。由於地域、社會等原因,影子銀行市場上的借貸雙方保持相對頻繁的接觸,貸款人能夠較為及時地把握貸款的狀態和按時足額歸還的可能性。由於影子銀行對中小企業具有相對正規商業銀行的信息優勢,緩解了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增加了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