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專業大學生模擬炒股的心理、行為特征分析(1 / 3)

金融專業大學生模擬炒股的心理、行為特征分析

工作研究

作者:高廣闊

【摘要】本文采用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理論,闡述並分析了高等院校金融專業學生在證券投資模擬實驗中投資心理與行為特征,提出了理清投資思維、克服心理障礙、注重價值投資的建議。

【關鍵詞】模擬炒股投資心理投資行為

一、引言

在世界金融證券化趨勢的影響下,證券投資學成為當代金融學主要的研究領域。經過二十餘年歲月的洗禮,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的法製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要求高等院校證券投資學教學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培養學生掌握證券投資原理與投資技巧基礎上,強化證券投資實務教學以提高其證券投資分析能力。目前在金融專業證券投資模擬實驗教學過程中一般注重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的分析,而往往忽視投資心理分析。本文擬采用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理論,闡述並分析了高等院校金融專業學生在證券投資模擬實驗中投資心理與行為特征,針對出現的一些心理障礙提出相應建議,以期為高校證券投資實驗課程的開展提供參考。

二、學生模擬炒股的心理、行為特征分析

(一)教學條件

1.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期貨與股票模擬實驗室

配有國際化專用多媒體U型階梯式教室以模擬體驗,豐富而完備的各種軟件係統為模擬交易保駕護航,譬如:安裝衛星接收設備同步接收深滬證券交易係統,購買互聯網國際國內證券交易投資谘詢信息、證券實驗軟件(世華金融教學係統)。

2.提供人均模擬炒股資金50萬元

采用T+1交易方式,但不實施增發、配股、分紅派現與收資本利得稅及利息收入與支出政策;多種方式師生交流,如問卷調查、開放教學網站的股票投資論壇欄目,開展投資谘詢及學生間交流互動;師生開通微博發表投資策略、傳道解惑、交流投資心得。

3.投資心理特征分析

我們將2006年-2012年暑假短學期(每年7月-8月期間的3周,計15個交易日的投資期限)證券投資模擬實驗課進行了統計;發現與實盤操作相比,模擬炒股的心理特征表現為:

(1)因為用得是模擬資金,盈利或虧損並不會影響個人財富,最多隻會影響到學生的實驗業績與排名,所以大多數學生是在一種放鬆的心態下操作的。

(2)部分學生有炒股經驗並較高收益率,存在過度自信心理。我們要求每位學生遞交一份推薦1隻股票的研究報告,並預測在交易期的漲跌。實驗發現,處於牛市時預測隻有43%是正確的(稍低於預期的幾率水平),但平均的信心評分達到了63%;處於熊市時預測38%是正確的(低於預期的幾率水平),平均的信心評分達到了56%。對於在兩可判斷中準確度和信心間的對應關係,基本符合心理學專家(Lichenstein,S.和 Fischoff., 1977)的研究結論:當準確度接近幾率水平時過度自信達到最大;當準確度從50%增加到80%時,過度自信會隨之減少;當準確度超過80%,人們通常會變得不自信。換句話講,在準確度達到80%左右時,準確度和信心之間的差距最小,當準確度偏離這一水平時差距就會逐漸變大;心理學研究(Barber B. 和Odean T.,2001)還表明: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過度自信和過分樂觀,過度自信的投資者會進行頻繁交易。如果男性比女性更加過度自信,那麼他們的交易量應大大超過女性。我們發現,在研究的樣本中,男性進行的交易量確實要比女性多41%。

(3)在模擬實驗中常見的影響投資收益的以下心理障礙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實際操作水平和投資收益。a.急功近利心理。有的學生對收益的目標定得很高,往往不是想著如何努力學習技巧與提高水平,而是總想著如何以小博大、更快的獲利,但現實市場又往往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願而改變,致使其更多的灰心失望。b.偏聽偏信心理。有的當聽到股評的言論和其想法一致時,就認為股評正確,否則就采取排斥態度。其實,他們聽股評純粹出於尋求心理支持的需要。c.盲目攀比心理。有的喜歡打聽別人獲利多少,如果獲利比他少或操作失誤,他就得意洋洋;如果別人戰果輝煌,他就失落壓抑;從而影響到自己的炒股心態。d.逃避現實心理。有的一旦被套牢後,就對股票不聞不問,既不乘反彈時輕微止損出局,也不積極研究換股或補倉等策略。因為他們不願麵對虧損的現實,不敢擔當失敗的責任,結果往往是套的越來越深,虧損的更趨嚴重。能否有效克服這些心理障礙,將關係到他們在股市中成敗的命運。所以,教師必須加以關注並引導學生克服這些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