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模仿產生的極端影響之一就是所謂的“維特效應”——即《少年維特之煩惱》結局主角自殺,大量的讀者模仿維特自殺。明星自殺、飛機失事的新聞有可能招致更多的自殺和飛機失事,我們媒體不要大肆宣傳這些新聞。
離開人群隻是第一步,持續的學習才能讓我們進化。投資的訓練具體是指什麼呢?學K線、看財報、調研、讀金融博士?如果這些有用,我們這些分析師和基金經理們還會背上萬世罵名嗎?專業的培訓對投資的價值沒有衡量標準,也無法證偽它們的價值,但現實的結果實在讓人失望。
沉迷於網絡信息的我們已經找不到解藥來讓我們自動清除頭腦中的垃圾信息。媒體讓我們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另外一個國家政變的具體細節,但我們的知識卻從未見長。我們每天看上千條財經微博,請問其中哪一條給你的投資帶來了重大影響?
而真正的智慧和知識我們都知道在哪裏——那些經過深思熟慮寫出來的經典書籍和某些專欄(lol)。真正能讓我們學到東西的人,大部分都不在現實生活裏,你可以輕易地找到各個學科的高手,認真地讀他的書,理解了他的想法,你的高度就跟他差不多了。
逆向投資是痛苦的。逆向思維代表著你要與眾不同,在沒成功之前你與眾不同那叫二。也許有一天人們會用“遠見”“卓爾不群”來形容你,但在那之前,你就是二。大多數人承受不了“社會一致性傾向”帶來的壓力而回到其樂融融的“群體”中去。
離開人群你就孤獨,與眾不同你就二,聽起來這不是人幹的事,所以很多人說價值投資是孤獨的。但是也有人樂於其中。練過電吉他的人都知道有個最基本的練習叫“爬格子”——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枯燥的事了。但是一想到後麵偉大的樂章,你也許會喜歡這個過程。
最後,為了你的家人,最近飛機出行的人請多買保險。
雪球用戶評論:
@理想照進現實:
人有一個傾向性,很致命的傾向。就是買入後希望立馬漲,漲了就高興,跌了就悲痛。也就是反饋的即時性。而股市恰恰反饋最及時,他會強化情緒。買了就漲容易讓你再追,買了就跌容易再割。這就是人性。而投資恰恰需要的是,跌了更多,則適合買更多。關鍵問題是你是跌了更買,還是相信市場情緒者如你者更多,漲了更買,最後搶在崩潰前賣出。你對市場上其他人行為模式的基本判斷,決定了你的交易模式。你和誰站在一起?卻最終與他們不同。
@怪怪的門:
好文,拜讀。貌似格雷厄姆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你所做的事,不是因為別人說你對了或者錯了,你這件事就對了或者錯了。而在於這件事的本身是對的,它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