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在天上扔“餡餅”上海首起電訊詐騙案偵破始末(3 / 3)

偵查組與當地公安機關研究後決定,立即采取行動,抓捕嫌疑人。當天下午五時許,數名警員登上那幢樓房對麵的一棟高樓內,居高臨下,觀察那戶人家的動靜。在二樓東向的一套房間內,果有中年兩男一女及一老一小正在吃飯。飯後,兩男外出,至淩晨一時方返。偵查組正欲動手,不料地區內突然停電,且犬聲大作。為免打草驚蛇,隻得暫時歇手。

第二天清晨,偵查員設法了解到這戶人家的電話號碼。遂先去電,進行“火力偵察”,接電話的是一男子 。偵查組與當地警方果斷行動,破門而入,將兩男一女製服於地,並當場查獲用於作案的多部手機和數張不同地區的身份證及多張銀行儲蓄卡等物。

後來的審查表明,這是一個家庭犯罪團夥,兩男係兄弟,女為弟媳。近半年來,他們嚴密分工,使用偽造、假冒身份證(其中“張串龍”的身份證就是被他們撿後冒用)購買手機和SIM卡開設銀行賬號,以前文所述方式進行詐騙犯罪活動,至案發,案款高達人民幣10萬餘元。

此時,赴廈門的一路傳來信息:廈門警方從去年始就接到全國多個省份受害群眾的來信(電)報案,各地公安機關派員赴廈門開展偵查工作的已達百餘批。為此,廈門市委政法委進行了統一協調,對報案涉及的在廈門地區開戶的銀行賬號一律予以凍潔。在集中力量打擊此類犯罪活動期間,廈門警方抓獲了一些嫌疑人。上海偵查組抵閩後,與當地警方建立了情報互通製度,及時交流信息,必要時協同作戰,打擊此類詐騙犯罪活動。

當時采取的防範措施

高智能犯罪必須嚴厲打擊,但更重要的是防範。當時,上海警方就多管齊下,采取了一係列防範措施。

“以毒攻毒”:與聯通、移動通訊公司聯係,以短消息形式將“防範警示”發送至手機用戶,同時在上海各大網站發布警示公告;在各銀行營業網點張貼警示標語,及時提醒儲戶;對在上海開戶的涉案賬號進行即時監控,從中尋覓作案人行蹤;通過“東方110”等節目在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提高市民防範意識;與工商行政管理、通信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聯手加強本市手機市場規範管理,有關規定很快出台、實施。

當年6月1日,公安部發布消息,將於6月初至7月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打擊治理利用手機短信和網絡詐騙犯罪專項行動”,此次行動以福建為主戰場,而福建省的重中之重是安溪縣——那裏有“亞洲最繁忙的短信基站”。

安溪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南,一個林壑優美的地方,名茶鐵觀音的故鄉。然而,近兩三年來,安溪卻成為中國短信詐騙的“根據地”,專門以手機短信詐騙為生的安溪人數過千,受騙人遍及全國。

這些從事手機短信詐騙的安溪人多為家庭式、家族式操作,發送短信——與受害人電話聯係——取款——記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為避免被警方偵破,詐騙分子通常把短信群發器——當地俗稱“土炮”——趁天亮時分埋在山上,充電、與其他工具連接好,弄妥後,“土炮”便可自行向外大量發送短信。詐騙分子回到住處,坐等上當者來電。

“土炮”是最初的詐騙工具,如今有人開發出短信群發係統軟件,用手機與電腦連接,上網後就可選定號段向某個地方的手機用戶發送短信,比如從13901130000到13901139999這個號段就有1萬個手機號,不管是否為空號,全部發送。平均每2~5秒鍾發送一條,一台電腦最多可連接八部手機,一天可發幾十萬次。

如此大麵積撒網,總會有人上當。以此方式,短信詐騙犯龔健全一個月內就騙取手機用戶彙款53筆計13萬餘元。

而詐騙活動所需的成本卻非常低。電腦、手機及一台不過幾百元的群發器,總共也就1萬元左右,有些地方還可以短信包月,每月不過支付1000元出頭的短信費,就可以無限量發送。低成本、高回報,引得越來越多的詐騙分子采取了這一新式手段。

據安溪移動公司統計,在短信詐騙高峰期,安溪境內一天發出的短信有上百萬條之多,特別是有關“六合彩”、抽獎中獎等方麵的短信滿天飛,故安溪基站曾一度被稱為是“亞洲最繁忙的基站”。

在警方看來,跟其他案件相比,短信詐騙案件的嫌疑人仿如隱身人:作案時大多使用無記名不掛失的手機卡,用假身份證或外來務工人員的身份證在銀行開戶,辦理通存通兌儲蓄卡。

他們不斷變換上網地點,隻與受騙人電話聯係,跨地區流動作案,甲地發送信息,乙地聯係,丙地取款。一旦受害人將款項存入指定賬戶,詐騙分子即從自動取款機將錢取走,數額較大的則通過轉賬後再取,且不斷變換取款地點,形式複雜如洗錢。

針對這一情況,公安部對全國的打擊行動進行了統一部署,要求“立案地公安機關要求扣押或凍結銀行賬戶資金、追捕逃犯、異地采取強製措施的,涉案地公安機關要大力協助,不得推諉。與此同時,公安部還協調信息產業部門加強對手機短信的監控和管理,實行手機卡銷售實名登記製度,封停涉案手機,采取技術手段製止“垃圾信息”泛濫蔓延,發布防範手機短信詐騙的警示信息;協調金融部門落實銀行卡開戶實名製,加強監管等一係列措施。

編輯:鄭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