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遜大廈:東亞最時髦的飯店
人與事
作者:華一民 錢宗灝
上海外灘20號的沙遜大廈(即今和平飯店)於1926 至1929年期間建造,是上世紀20年代在外灘建造起來的最後一座建築,也是在上海終結複古主義樣式的第一座建築。從這一角度上講,其裏程碑式的意義不可低估。
在此之前的1925年,巴黎為紀念現代應用藝術誕生100周年,舉辦了一次名為“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的大型國際博覽會,以宣傳現代製造業對藝術的依賴。從此以後,一種帶有高聳的形體和類似幾何形圖案裝飾的“新潮建築”或稱“摩登建築”開始在世界上許多大城市裏流行。1968年貝韋斯黑爾黎(Bevis Hillier)第一次在他的著作中以“裝飾藝術派”(Art Deco)為名歸納了這種建築流派,並得到廣泛的認同。在建築史學界中,最終被確定下來的這一名詞應是源於此。
裝飾藝術派的作品具有手工和機器美學的雙重特點。早在20世紀初,法國的裝飾藝術設計師們就設法把精巧、奢侈的手工藝製作和代表未來的工業化特征結合起來,創造出了一種具有發展潛力的新風格。由於他們考慮到了公眾對產品形式的多樣化需求和對精美手工製作的偏愛,還照顧到了批量化生產的要求,所以自誕生之後便立刻顯示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1925年以後更是風靡全球。
如果說出於同一家建築設計公司之手的海關大樓已經在其鍾樓的造型上宣告了裝飾藝術風格的誕生,但設計師的思想上還沒有脫離古典主義的桎梏,那麼在設計沙遜大廈時,公和洋行的設計師們對建築審美的價值取向已經由古典主義完成了向現代裝飾派藝術的轉變。G·L·戚爾遜與F·J·巴羅作為該大樓的建築師和工程師是應當被後人牢記的。
沙遜大廈由“新仁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鋼框架結構,建築平麵不同於傳統的矩形,而略呈“A”字形,臨外灘的東部塔樓部分高12層,西部9層。建築外部為花崗石貼麵,處理簡潔,立麵以豎線條構圖為主,簷部和基座線腳等均采用抽象幾何圖形,為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塔樓上冠以高聳的墨綠色紅脊金字塔形銅皮屋頂。原設計金字塔頂上是一顆被托起的明珠,隱喻上海作為東方明珠的地位,但是最終這一在當時屬於非常前衛的裝飾形式未被業主接受,改成在頂部采光亭上再建一小型的方尖體屋頂。
沙遜大廈采用古埃及金字塔和方尖碑為原型做現代建築的裝飾造型,這在上海是一項首創。溯其原因,是因為英國考古學家卡特1922年在埃及王陵穀挖掘到了古代法老圖坦卡門的陵墓,以及隨之出土了包括黃金麵具在內的大批稀世珍寶轟動了整個歐美,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埃及建築學的高度興趣。金字塔、方尖碑、老鷹、翅膀等埃及元素影響了整個20年代建築的裝飾藝術風格,上海作為一座追趕潮流的城市,建築師和業主們無疑也會受到這種流行的影響並欣然接受。
沙遜大廈的基礎采用了雷蒙德式複合樁(Raymond Composite Piles),這些樁上麵是40米的木材,下麵是22米用鋼包起來的混凝土,這在當時上海是首次使用,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施工難度很高。從第一批1600根木樁於1926年初春運抵工地,到最後一批於1927年5月1日運到上海,光樁基施工就用去了一年多時間。大樓的總高度達240米。結構鋼和混凝土為主要材料。
設計中將有三個拱廊通向底樓中央的大廳。三個拱廊分別從仁記路(今滇池路)、南京路和圓明園路的方向通過來,拱廊兩旁是商店。底樓其餘的空間大部分將由銀行占據。樓上將做辦公室、公寓、俱樂部會所和飯店。大樓的業主——新沙遜洋行為建造此大樓的費用預算為白銀300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