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問題是,健康投資不完全等於花錢。健康投資包括食品、衣物的消費,包括健身時間的投入,還有個人行為選擇。
中國自古以來僧人中長壽者居多。過去的很多解釋認為這是因為僧人吃素,飲食清淡。但現在也有相反的說法,據說近來有一項針對645名寺院僧人的體檢,這些人終身素食,但還是有45.6%的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有34.3%的慢性疾病和長期營養不良有關。
雖然僧人長壽,但光吃素未必就代表健康,這是為什麼呢?唯一的解釋就是,健康並不僅僅和食物有關。僧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修煉”,讀佛經,修行,都能讓心境平和,使身體處於良好的狀態。
不過很多人並未認識到這一點。特別是在如今物欲豐富的年代,很多人的消費行為不夠理性。他們甚至以大量消費作為一種心理暗示的方式,似乎隻要花錢花得多,身體就一定健康。甚至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隻要是補品就買,平時不喝水光喝果汁,生活方式極不科學。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貝克爾在解釋健康投資的時候用的是“健身時間投入”,而不是“健身投入”。和其他投資不同的是,健康投資不僅僅是錢的投資。光用錢買不來健康。
(3)健康投資誤區之三:買了保險就高枕無憂。
有人認為買了保險就高枕無憂了,這隻能說你的保險意識還算不錯,可惜將買健康保險與保重身體健康的關係本末倒置了!
要知道,買保險隻是一種經濟行為,一旦將來你生病,可以用保險金來補償自己的收入損失,並用來增加自己所能支配的治療經費,能夠讓你盡量找個好醫院、好醫生、好藥物,甚至可以讓你有錢去發達國家治療,但保險唯一做不到的就是不讓你生病。
我們誰也不願意生病,隻是生病這玩意兒,沒辦法受主觀意念的控製,不以我們人類的意誌而轉移,它要發威了,保險根本擋不住,因為雖然名為“健康保險”,但這保險隻能是未來可能得到的一筆經濟保障,而非你個人的身體健康保障。保險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隻能在疾病來臨之際,為你受損失的家庭經濟困難“雪中送炭”。個人能夠通過健康保險轉移到保險公司身上的是疾病發生後的經濟風險,而非個人身體麵臨的風險。
唯一能擋住疾病來勢洶洶的腳步的,是平時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是合理的飲食結構,是加強鍛煉增加自身免疫力,而不是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產物――保險。
所以說,認為買了保險就可以不用擔心生病的想法是不對的。買保險是怕萬一發生疾病沒錢治病,或者說為了減少疾病發生後帶來的費用支出,而不是為了將來能用到這筆保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