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茶第一縣
了解我國茶文化的人都知道,以色澤或者製作工藝分類,中國茶葉可以分為六大茶係,它們分別是綠茶、黃茶、白茶、紅茶、青茶(烏龍茶)、黑茶。其中,白茶為福建特產,主要產自政和、鬆溪、建陽、福鼎等地。政和是我國白茶的主產區,年產白茶達3000噸以上,占全國白茶年產總量的60%以上。政和大白茶品質優良,比較著名的品種有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白毛猴、蓮心等。政和每年白茶產量的90%以上都用於出口,是名揚全國的“中國白茶第一縣”。
傳說政和縣原名關隸縣,北宋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宋徽宗喝完關隸縣進貢的“白毫銀針”後龍顏大悅,當即下令將自己的年號“政和”賜做縣名,於是關隸縣改名政和縣,一直沿用至今。我國茶界泰鬥張天福先生品嚐“政和白牡丹”後,揮毫題詞“政和白茶飄香四海”。1972年,政和大白茶品種被認定為國家級優良茶樹品種。2007年,政和白茶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08年3月,政和縣喜獲“中國白茶之鄉”的榮譽稱號。
政和大白茶最早源於一個叫鐵山的小山村,最早的繁育方法是采用“茶樹人工壓條法”。關於這些,當地民間流傳著這樣兩個傳說:一說清鹹豐年間,鐵山村的一個風水先生在當地的高山頂上發現了大白茶苗,於是便將其移植至家中茶園。雖然茶樹枝條被埋得很深,可是大白茶樹仍然很快便長出肥大的嫩芽,而且製成茶葉之後,味道異常清香,於是人們爭相傳種;一說清光緒年間,鐵山村一村民家茶園有一棵野生茶樹,起初並沒有引起主人的注意,後來因茶園土牆傾倒,茶樹被埋。第二年,廢墟處竟長出新茶苗,色澤質量比其他茶葉好很多。於是,人們便采用壓條的方式繁育大白茶樹苗。
政和白茶眾多品種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白毫銀針。“白毫銀針”這個美麗的名字也是有來由的。傳說,古時候政和境內連年大旱,顆粒無收,民不聊生。當地百姓傳言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井旁有幾株仙草,擠出草汁能包治百病,而且滴在地上還能使幹涸的河流馬上有水流。於是有一戶人家兄妹三人前仆後繼前往采摘仙草,他們曆經艱辛終於取得仙草,拯救了黎民百姓。兄妹三人將采回的仙草籽灑滿了家鄉的山頭,第二年漫山遍野長滿了仙茶樹,一根根茶葉渾身帶著毛茸茸的白色毫毛,就像銀針一樣。於是,人們把它命名為“白毫銀針”。
政和種植白茶的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宋會要食貨誌》是政和見於文獻史料的最早產茶記錄。到了明朝,政和白茶產量已經初具規模,進入清朝,政和白茶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民國年間,政和白茶逐漸成為政和經濟命脈,民間有俗語“嫁女不慕官宦家,隻詢茶葉與銀針”。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和白茶更是迅速發展,成為該縣的傳統支柱產業,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壺中有天地,茶裏有人生。一杯政和白茶,就像一本好書,一場好戲,品來叫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