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你爹是學徒,學徒是你爹(1 / 2)

炒粿攤的客流有兩個主峰值。一波是八九點過後,到十點多。另一波則在淩晨到一點期間。

傍晚,天黑了就出攤。

這是必須的。

不單是為了撈那幾個散客。為客流高峰所需要準備的那些活計,就足夠每一個小販忙活兩三個小時了。

塘西橋頭的攤位。

李容今天要氪新裝備——訂製高溫爐專用鐵架。

新爐架的安置調試,料盆鍋架也要重新安排出順手的位置。這可夠多忙上一陣了!

虎撲上有這麼一句話——

不要拿你的業餘愛好挑戰別人的職業飯碗。

當一件事情變成一種職業。那些不起眼的細微之處,也會演化出很多門道。

就比如這個高溫爐。

爐架做多高,取決於廚師的身高。但你用單柄炒鍋,就要比用雙耳炒鍋做高5、7公分。用鋼筋角鐵焊個架子,最好比後來流行的不鏽鋼全覆蓋灶台,高一寸。

炒飯的架子,最好直接做矮,變成坐炒的姿勢;免得重心不穩。

炒粿條的架子,下麵的橫梁,要留足壓秤砣石的空間。

每一點小竅門,都是用“麒麟臂”換來的!

……

既然老政府想學這手藝。今兒出攤,李容就正兒八經地指使起了老爹。菜架上一應醬料食材、盤碗杯碟的擺放,統統扔給老爹練手。

他自己專心調整爐架。

一邊跟老爸嘮嗑。以上這些經驗,傾囊相授。

“兒子,今天怎麼多了這些東西?”

案板上,往常的位置放滿,還多出兩個肉盆兩個框。裏麵是瘦肉和丸子,還有紫菜和西洋菜。

“賣湯。”

言簡意賅——這不在今兒的話題範疇裏。

老頭子心想:賣湯?

炒粿條有搭湯賣的?

老子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樟林埠的炒粿條攤老子吃多了,不是配茶水,就是賣啤酒。哪有賣湯的道理?

就這尋思著,還有些拗不過心態的李老爹,憑著印象直接發問:“賣湯能賣出去麼?”

又加了一句:“樟林埠可沒哪家炒粿條還賣湯的。”

“青窗渡船頭那家就有,”

李容淡淡一句,直接殺死話題:“生意還挺好的那家。”

嘿,這也就是親爹了!

換個學徒,李大師傅直接一個爆栗就上去了!

半桶水,還亂張嘴。

神煩!

今兒李容要上鍋架,要試賣湯;還準備嚐試換底菜。雞零狗碎的事兒,賊多。還全靠一副腦子記著。

沒那麼大耐心。

索性,先把手頭的事給了結再說:揪一片鳳花白菜,在菜幫子靠上的位置、斜著改刀下去;切兩段,放進飯盒。再炒兩份雞肉粿條扣好。蓋上飯盒。

燜著。

實驗已經做好,就剩下等了。

等出結果。

李容這才拉著老爹坐下,喝茶聊天。

“老爸,生意是活的,我就不跟你講這個了。”

“怎麼說呢……”

老李臉上有些掛不住:這臭小子,訓他爹呢這是!

沒看見,李容放下茶杯繼續說道:“這兩天的生意,老爸你也看在眼裏。一天呢,也就六、七十份炒粿。牛肉差不多三斤的樣子,雞肉五斤還有剩。”

“過兩天……嗯,廿四過後應該會好些。”

傳統習俗,臘月廿四送神上天。

差不多是送城隍地祗,上天述職的意頭。開個年終總結報告會什麼的。

這樣的習俗,南北方都有,隻是具體形式不同——比如說北方一些地方有“給灶王爺嘴上糊糖”的做法。

老百姓的共理,是一樣樸素的。

04年這會兒。樟林埠鎮上的年假例俗,還比較傳統。數量繁多的紡織業小工場、小五金工廠,都會在年廿四前後,清賬結事;給工人們結工資,放假準備過年。

這會將很大一部分勞動力,釋放到消費市場上!

老李點點頭——雖然不曉得這些高大上的理論,但幾十年的閱曆經驗在。

他也認可這一點。

“我估摸著,廿四後,一天再多,八九十份就到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