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證券:跟最火爆的利器共舞(2)(3 / 3)

目前絕大多數銀行都已開通銀行卡網上銀行購買國債的功能。市民完全可以免去前往銀行排隊的痛苦,隻要在家動動鼠標就能購買國債。而且網上銀行國債銷售額度一般與櫃台銷售額度相同,在時間上也與銀行櫃台業務同步。

電話銀行和手機銀行也可以購買國債。投資者可事先去銀行開通電話銀行國債買賣功能。國債發售當天即可撥打電話銀行進行國債的認購。即使去銀行排隊購買,也有竅門,比如選擇一些比較偏遠的銀行,這樣既節省了等待的時間,同時也可以提高國債認購成功的概率。

通貨膨脹下,買債券不是死路一條?

【標簽】 通貨膨脹 債券 投資 價值 收益

對於通貨膨脹預期下的債券投資,巴菲特有一句經典表述:“股票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像債券一樣表現不佳,這已經不是個秘密。”

很明顯,這句話的打擊對象有兩個,一個是股市,另一個就是債券。簡而言之,就是勸告大家,在通貨膨脹時期,輕易不要碰債券與股票。

任何投資品的存在都有其意義和價值,人們常說“在××時候不要投資××”,但它其實可能就是一個投資機會,正如巴菲特本人所說“在別人貪婪時恐慌,在別人恐慌時貪婪”。更何況,投資不是一個隻發生在某個時間節點的“瞬間事件”,此時某個投資品的收益不佳,恰恰代表著下一個“彼時”可能會收獲更多。秉承著這種思路,你會發現,通貨膨脹時期,你依舊可以投資股票,當然也可以投資債券。

債券本質是持有者向外借出資金的一種憑證,還可以視做債權的實物表現形式。投資債券,你會得到兩部分收益,即利息收益和價值收益。利息收益易於理解,是債券的票麵利息水平;價值收益則屬於債券本身價值的變化,表現為債券的交易價格波動。

有趣的是,這兩種收益往往是反向變動,價值收益增加則利息收益降低,價值收益降低則利息收益增加。

發生通貨膨脹時,債券本身的價值會降低,這也是有些人不喜歡在通貨膨脹時期投資債券的原因之一。因為債券代表債權人的利益,通貨膨脹則是對債權人的一種剝削。

乙向甲借100萬元,借款利率是7%。當時尚未發生通貨膨脹,物價水平基本平穩,小麥價格為每千克1.2元。乙用借來的100萬元購買了833噸小麥。沒想到,錢借出去之後就發生了通貨膨脹,一年後乙按照利息還給甲107萬元,此時物價卻上漲了15%,小麥的價格也上漲到每千克1.38元,107萬元隻能買到755噸小麥。

僅從賬麵來看,作為債權人的甲賺取了7萬元利息,原來的100萬元變成了107萬元,但鑒於物價的上漲,107萬元的購買力遠遠低於原來的100萬元。就此而言,隻要貨幣上漲的幅度小於物價上漲的幅度,即使貨幣數量增加,其仍舊貶值。

購買債券,即意味著你擁有了債權人的身份,發生通貨膨脹時,債券本身價值降低,其交易價格必然下降。不過,債券的另一種收益,即債券利息收益卻可能因為交易價格的下降呈現上升趨勢。因為債券交易價格是其利息收益的分母,分母越小,隻要不是零,其結果自然就越大。而且,綜合來看,通貨膨脹是一個對經濟有害的經濟現象,中央政府肯定會通過實施加息、提高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等政策加以“阻擾”,事實上,2010年央行就已經兩次宣布加息。加息,會將貨幣再次引入銀行,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為籌集資金,企業和金融機構可能要提高債券發行利率,投資債券的利息收益自然增多。

當然,債券利息收益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其價值收益降低的補充,但卻不可能完全抵消。因而總體上來看,在通貨膨脹的烏雲覆蓋下,債券的投資價值仍然不容樂觀,不過不可忽視的是,在通貨膨脹逐漸平息或者消失的過程中,債券的投資價值卻逐步上升。

聰明的投資者,不應該在通貨膨脹呈現最高水平時賣出債券,而應該買進債券,等到通貨膨脹到達最低水平時賣出。所謂“最高”、“最低”自然是一種理想狀態,想要精確把握宏觀經濟走向,分毫不差地判斷出何時、何處是高點、低點,也是件強人所難且也不一定能“強”出成效的事情。

大多數投資者,還是應該秉承一種“不求最高,但求較高”的心態,隻要通貨膨脹升高到一定水平,暫且不管是否是最高點,都可以按下購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