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保險:留有後路不發愁(2)(1 / 3)

對於保險這種能解救人們於危難時刻的理財產品,有時候它更像是一種必需品,而不是選擇品。就像現在女孩尋找另一半時,往往要求對方性格穩重且人品可靠,可以在你危難之時提供一個堅實的肩膀一樣。如果對方在事業發展方麵有大好光明的前途,就更加靠譜,可能會贏得更多女孩拋來的橄欖枝。保險理財也是一樣,作為一種被選擇品,除了能給人安全感之外,最好還有額外收益,唯有此,它才能在眾多理財產品中脫穎而出,為自己贏得市場。

現在,銀行加息的呼聲越來越高,加息的動作也呼之欲出,對保險投資來說,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利好信息。2007年年末,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麵對經濟下行的風險,為提振經濟發展,央行果斷采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麵對通脹的進攻,經濟下行的風險可能性基本消失,物價上漲壓力卻不斷加大,國家開始采取行動,想要以加息政策來應對。

2010年10月19日,麵對CPI日益走高,時隔34個月之後央行首次做出加息的動作: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升至2.5%;將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5%,提高至5.56%;5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6%,升至4.2%;5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提高至6.14%。兩個月後的2010年12月26日,央行再次將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5%。麵對還在走高的物價,人們有理由相信2011年央行的大致脈絡,應該是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加息。

所謂加息,就是增加銀行存款、貸款利息,存款加息可以誘引人們將手中的流動資金轉為存款,降低其消費意願;貸款利息提高會導致貨幣回流加強,留在市場中流通的貨幣總量減少,相應的貨幣價值被抬高,最終誘使物價下降。

客觀上來說,加息是抑製通貨膨脹的一個招數,同時也是刮進保險業的一股春風,有助於保險公司提高投資回報。保險公司投資回報增加,最終也會反映到保險客戶身上,因此,加息時刻是買保險的大好良機。

作為收取保費為人們提供保險的單位,保險公司之所以能夠在你所需時提供多於繳納保費的資金,是因為他們將收上來的保費也用於投資,獲取收益之後才有足夠的實力。一般來說,保險公司近80%是固定收益類資產,它會將20%的資產存入銀行“吃利息”,50%~60%左右用於投資債券。銀行加息,無疑會增加保險公司協議存款和浮動利率存款的收益率。此外,保險公司的債券投資也是以獲得利息收入為主,加息政策的出台可迅速抬升債券的到期收益率。

由以上兩方麵來說,加息對保險公司構成實質性利好。保險公司投資收益增加,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提高自己保險產品的利率。不過,推論雖然有理有據,但事實情況有時卻不一定應驗。更多時候,保險公司的資金成本上升存在滯後性,保險公司收益的增加並不能立刻反映在客戶收益端。以2010年最近的兩次加息為例,在加息預期下,10年期銀行國債到期收益率已經提前上升20個基點,但是在成本端,傳統險種的利率仍然保持舊貌,沒有提升。而且隨著銀行存款利率的增加,保險公司在收益增多的同時,也不得不麵臨一種尷尬:一些產品的收益水平漸漸被存款收益追平,如果加息繼續,買保險可能還不如存款實惠。

兩年前,考慮到一款投資型保險產品,除具備人身保障功用之外,收益率比銀行存款利息回報也更高,劉先生才決定購買。不過,經過這兩次加息,銀行存款利率幾乎接近其購買的保險產品收益。劉先生此前的信心滿滿現在變成心裏直打鼓:如果今後繼續加息,這款保險產品就不再劃算,到底選擇退保把錢存入銀行,還是接著購買保險?

這個決定外人無法給出答案,畢竟自己的投資還是要由自己負責。但是對於現在的加息狀況,可以給予適當的建議。一些傳統險種諸如兩全保險等,通常是儲蓄型保險,利率已在此前約定,並不會因為加息而改變。在加息的大背景下,我們不妨選擇一些與銀行利率掛鉤的保險產品,產品收益率隨利率的變化而變化,即“息漲隨漲”型產品,如分紅險、萬能險等投資型保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