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5日,國家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保監會)發布《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和《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正式允許保險資金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和不動產。最近幾年,中國資本市場風生水起,私募股權和房地產被視為獲取高收益的兩大主力。
保險資金投資範圍擴大後,可以借力中小企業發展,乘坐上中國房地產的高速列車,這無疑會使自身收益發生核裂變,也增強了未來分紅險的收益預期。而且,保監會對分紅險的“分紅”有明確規定,保險公司應將不低於當年全部可分配盈餘的70%分給分紅險投保人。70%不是一個小數目,更何況還有一些保險公司表示,實際分配盈餘已經達到85%以上,甚至超過95%。
奢求保險公司將全部贏利用於分紅是一個“無理”的要求,因為保險公司為人們管理資金、提供保障和贏利,既有功勞,也有苦勞。將部分收益留給他們做運營之用,也在情理之中。伴隨著加息的腳步,2011年一開年,保險公司紛紛“開門紅”,主打分紅險這塊“通脹牌”:中國人壽推出“福祿金尊”兩全保險,投保人在領取祝壽金前,每三年可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15%作為生存保險金。在領取祝壽金後,每年投保人還可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6%作為生存保險金。太平人壽推出“福壽連連”兩全保險,除了每年的正常分紅外,投保兩年後投保人還可以得到基本保險金的10%作為生存保險金。此後,每隔一年領取一次,直到保險期滿結束。
麵對琳琅滿目可供選擇的分紅險種,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挑選合適的一款。不過,分紅險仍是保險的一種,其本質功能仍舊是防範,每年的分紅並不確定,在購買此類分紅險之前,我們還要多留幾個心眼:
首先,仔細檢驗分紅險的曆史“成績單”。分紅險可以抵抗通貨膨脹,但不見得每一款分紅險都能夠做到,再英勇的隊伍裏也難免會混跡著幾個膽小鬼。過去是今天的鏡子,選擇分紅險前,先看看其過去每年的紅利是否大於同期通貨膨脹率和市場利率,如果是則可以選擇購買,如果不是請謹慎思考。
其次,分紅險的分紅是有成本的。同樣一份保險,在分紅和無分紅之間,相信隻要不是傻子,都會選擇分紅。但事實情況並非如此,原因在於投保人在購買分紅險時,付出的成本已經包含了分紅成本。即如果用同樣的成本購買傳統保險,保額一定會比分紅險大。
所以,在購買分紅險前,還要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如果你屬於月收入不高的穩重型投資者,且目前還沒有一張純保障型保單,奉勸你先選擇一份花費不多,但保額更大的傳統型保險。此時,投資不是你的第一要義。畢竟,先獲得生存權之後才能進一步尋求發展。一個人如果沒有保障,理財收益再高,一旦發生意外,財富對你和家人來說也如同空中樓閣。
再次,參考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保險公司雖然名義為保險,更多指的是基本保障方麵,至於與分紅直接相關的投資事務,保險公司並不一定在行。即使保險資金的投資範圍擴大,但多年來,保險公司也是多在銀行存款和債券方麵進出,對房地產等其他回報高但風險也高的投資領域沒有太多經驗。
與保險業其他常用績效衡量統計數字類似,承保損失與浮存金比率也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檢驗才更客觀有效,否則僅憑單季或一年度的數字而作出的判斷,會因估計成分太重失去參考價值。將考察時間延長至一年之上,通過其承保損失與浮存金的比率就可以看出這家保險公司運營所產生浮存金的資金成本。如果資金成本低,那麼恭喜你選到了一家投資能力不錯的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