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ETF基金更為巧妙的是,可以解決對股民來說比較頭痛的問題,那就是被套了怎麼辦?實際上對於大資金來說,其可以將手中的股票組合成ETF基金的一籃子股票組合,來換購ETF基金持有,從而避免個股繼續下跌,或者無法把握的風險,通過跟隨指數來實現解套操作。
雖然ETF基金有這麼多的優勢和特點,實際上很多股民對此並不知曉,而市場大資金卻對此了如指掌,這樣就會造成股民在操作時有很多的困難。這個在股指期貨方麵表現更為明顯,大資金可以直接通過股指期貨來實現雙向交易,並且其也會最大程度地運用ETF這個工具去進行融資融券方麵去換取更大資金的操作量,從而將資金優勢發揮到最大,另外權重股還是股指期貨的標的股,這樣就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一方麵主力資金在對權重股進行一個收集和控製,這樣其在股指期貨方麵的話語權就提升了,那麼無論其在做空、做多行情中都會事半功倍,此外由於為了避免運作中的阻力,以及資金方麵的限製,ETF工具的使用就如同潤滑油,讓整個資金在行情運轉中更為靈活。
通過這樣的敘述,實際上能夠幫股民解決很多平時看不懂的問題,其實股市中的事情無論多麼地奧妙,也離不開道理,因此當股民覺得某些事情無法理解的時候,很可能問題不是出於事件本身,而是你忽略了某些因素,或者說你的視野過於小了,要放大視野才能夠看得更多,也就更接近真相。所以說筆者上麵展示出來的股市錢規則在權重股、ETF和股指期貨間的應用,實際上就是希望股民學會將自己手中的知識靈活地串聯起來,從而更好地在市場中盈利。
基金倉位“88魔咒”的啟示
【標簽】 基金 倉位 市場規模 隱患 啟示
從2007年至2012年,每每市場出現比較大的階段性頭部時,基金都保持著高倉位。比如2007年第三季度股指從6000點上跌下來時,基金倉位超過了83%,隨後市場一路走熊,基金倉位也持續下降,成為做空的主要力量之一。2008年,股指在3000點一線做政策底的時候,基金開始加倉,同時也在號召資金抄底。但很可惜,股指的“政策底”跌破了,一路跌到了1664點才真正做了底部,基金再度成為市場的反向指標。2009年7月下旬,基金將倉位提升至86%,隨後便出現了8月整整一個月的持續大跌,長陰不斷。人們再度猜測這是基金砸盤所致,否則市場不會跌這麼久。2010年10月,市場在被壓抑了很久之後終於盼到了國慶長假後的行情,於是基金一路加倉,一些開放式基金甚至將股票倉位提升至90%,股票基金平均倉位也接近了88%。結果這樣的行情僅持續了一個月,在11月9日便開始調頭向下,基金倉位再度成為股指的反向指標。基金倉位魔咒幾年間多次應驗,讓股民不得不信。
筆者認為,這其實還是基金的資金結構和市場規模發生了變化,導致基金在操作上的尷尬。基金達到鼎盛是在2007年,其掌握了市場三成以上的話語權,沒有任何資金的地位能夠與基金相近,它儼然成了市場的“龍頭老大”,而且也出現了基民獲利超越股民的情況。這說明市場當時基金的操作非常好,對市場行情的把握也非常精準。但事情總有兩麵性,基金規模在2005~2007年間急劇膨脹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隱患一:股改後的解禁高潮將至,麵對著突然增加了原有流通市值幾倍的解禁市值,任何資金也無法抵擋,而且資金規模越大,受傷越明顯。
隱患二: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當市場單一群體的規模過大,沒有其他群體與其規模相當的時候,就會導致消化不良。基金的尷尬就在於此,在基金規模快速膨脹,而市場發展規模以及其他群體沒有與其匹配的時候,必然就會導致很多的問題。而基金一旦重倉,就會發現當其想要通過賣出快速降低倉位規避風險的時候,市場中沒有足夠的資金能接盤。這就導致基金隻能被迫不斷地拉高再拉高,但依然無法派發,最後就出現了爬得越高摔得越狠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