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患三:基金規模擴大的速度與團隊技術力量和人才儲備嚴重不符。實際上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出現了太多濫竽充數的基金。我國畢竟隻是一個新興市場,如今的市場也不過隻有20年的曆史,而從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一個合格的基金經理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從業經驗,且應該經曆過一波完整的牛市和熊市,並有大資金操作的相關經驗。如果真的以這個標準來看,即便是如今,在我們的基金經理團隊中,能夠符合標準的也不過寥寥十幾人,其餘數百人皆是“新兵”,甚至不乏剛剛從學校畢業出來,尚無市場經驗的學生經理。在此,我們並非質疑英雄出少年的可能,但當整個行業出現人才嚴重不足的情況時,我們應該反思一下,基金規模的急速膨脹是否存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現象。之所以在2005~2006年間基金操作精準,成為市場正向風向標,就是因為此時操作基金的大多是富有經驗的基金經理,且大多是在A股市場中摸爬滾打多年,一步步磨出來的。但當基金大發展的2007年,管理層和基金公司隻顧著讓基金上規模和收傭金,卻忽略了相關團隊力量和人才的嚴重不足問題,且還有一部分富有經驗的基金經理轉投私募,至此基金已經逐步蛻變成為一個大散戶。
當然,如今基金倉位的“88魔咒”與之前的魔咒也是不同的。2007~2009年,基金在市場屬於話語權較大的群體,因此當市場中最大群體達到重倉的時候,市場中用來推高的資金就變得捉襟見肘了。資金在短期內一旦無法跟上,就必然會出現震蕩整理。而此時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基金的處境就會非常尷尬。如果不跑,就要看著淨值下降,且命運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跑,龐大的身軀勢必會導致市場連續下跌,如同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一般。
如今在市場中,基金的話語權已經達到低點了,且其他各資金群體也早已發展壯大,市場再也不是一枝獨秀,而是百花齊放。基金扮演的實際上是大散戶的角色,其實力不足以改變走勢,且技術力量又不足以洞察市場其他群體的行為。除了少數精英資金之外,其他基金資金大多扮演跟風的角色,隻會抱團取暖。想象一下,當市場的跟風角色都重倉的時候,先知先覺的資金和主力群體早就賺得盆滿缽滿了,那麼後麵自然就是市場的調整。實際上這說的就是先一步是機會,慢一步是風險的道理。
因此,總結來看,筆者認為基金倉位魔咒給股民的啟示有三點:其一,市場是動態發展的,作為股民必須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見識,適應動態發展的市場。如果夜郎自大,最後的結果就是類似基金這樣,就算你之前是老大,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實際上這也是“主體思維選股法”致力解決的問題:唯有不斷地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跟上市場的發展。其二,如今基金大散戶的特性,實際上是對股民的警示。如果股民在當今的市場沒有自己的思維方式,還總想著追概念、追題材,那麼你追到的往往就是被套。其實很多基金之所以選擇扮演大散戶的角色也是有難言之隱的。基金贏利模式實際上靠的就是傭金,倚仗的是規模,由於目前我國基金公司發展還不夠豐富,基民可選擇性不高,時常是基金公司包裝一下就能夠讓很多基民購買,而此時基金經理和團隊人才又比較缺乏,那麼權宜之計就是采取一種集體抱團的走勢,隻要不出太大的紕漏,在市場中勉強生存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傭金收入。而股民則不同,如果你采取類似的操作,你的贏利從何而來呢?其三,未來市場中基金的投資點在於功能性。我們在選取基金的時候,應該多選擇一些被動操作型的基金,比如指數型基金、主題型基金、功能型基金。這些基金的收益取決於其特殊的模式,而不是靠基金經理對市場的把握,也不是靠波段操作,因而能夠避免很多“問題”,並可以通過專門的模型構成獲得利潤。
適合“理財懶人”的“生命周期基金”
【標簽】 投資 基金 生命周期 選擇 風險
長期投資並持有某幾隻基金,作為將來退休後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聽上去,這是個不錯的退休金籌備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