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有些觀點在股民中流傳很廣,說什麼中國股市將迎來“黃金十年”、滬指將突破10000點等等。同時,種種炒股輕鬆賺錢的“財富故事”也到處流傳。這些給人們一個“炒股就是賺錢”、“未來隻漲不跌”印象,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不假思索地湧入了股市。對於他們來說,股票似乎就是印鈔機,買了就能賺,永遠不會賠,他們並沒有真正了解股票市場其實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市場。股市絕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樣毫無風險,能夠隻賺不賠、輕鬆收益,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這就是“財富神話”外表下股市真實的本質,我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同樣彼得·林奇合理規避風險也有他的獨到之處。
彼得·林奇四個理財不要
1.不要相信各種理論
多少世紀以來,人們聽到公雞叫後看見太陽升起,於是認為太陽之所以升起是由於公雞打鳴。今天,雞叫如故。但是每天為解釋股市上漲的原因及影響的新論點,卻總讓人困惑不已。“每當我聽到此類理論,我總是想起那打鳴的公雞。”
2.不要相信專家意見
專家們不能預測到任何東西。雖然利率和股市之間確實存在著微妙的相互聯係,我卻不信誰能用金融規律來提前說明利率的變化方向。相信成功得來不易,而且從小培養下一代成功致富的觀念的人,才是掌握命運、掌握財富、信奉智慧的人。
3.不要相信數學分析
“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對於那些受到呆板的數量分析訓練的人,處處都會遇到不利因素,如果可以通過數學分析來確定選擇什麼樣的股票的話,還不如用電腦算命。選擇股票的決策不是通過數學做出的,你在股市上需要的全部數學知識是你上小學四年級就學會了的。
4.不要相信投資天賦
在股票選擇方麵,沒有世襲的技巧。盡管許多人認為別人生來就是股票投資人,而把自己的失利歸咎為天生愚笨。我的成長曆程說明,事實並非如此。在我的搖籃上並沒有吊著股票。
投資講究吐故納新,揚長避短
林奇對理論家和預言家曆來異常反感。理論家總是喜歡高談闊論股票市場如何如何,林奇卻認為股市中總存在著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風險,常常令人捉摸不到,如果一味聽信股市理論家和預言家的意見,而缺乏自己的分析判斷,多數情況是投資失誤。這是他經過親身體驗而得到的一個教訓。1977年,他剛開始掌管麥哲倫基金不久,即以每股26美元的價格買進華納公司股票。而當他向一位跟蹤分析華納公司股票行情的技術分析家谘詢華納公司股票的走勢時,這位專家卻告訴林奇華納公司的股票已經“極度超值”。當時,林奇並不相信,一笑而過。6個月後,華納公司的股票上漲到了32美元,林奇開始有些擔憂,但經過調查,發現華納公司運行良好,於是林奇選擇繼續持股待漲。不久,華納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這時,林奇開始對股市行情分析專家的建議做出反應,認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頂峰,於是將手中所持有的華納公司股票悉數拋出。然而,此後華納公司股票價格一路攀升,最後竟漲到180美元以上。對此,林奇懊悔不已,從而導致他喪失了對那些高談闊論的股市評論專家的信任,以後隻堅信自己的分析判斷。林奇十分欣賞沃倫·巴菲特的觀點:“對我來說,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說其存在,那也隻是一個讓某些人出醜的地方。”美國有數以萬計的專家天天在研究指數的變化,但林奇認定這些專家們不能預測到任何東西。
由於從某些方麵看,股市與整個經濟的情況是相互聯係的,所以許多經濟學家希望對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對景氣和破產、對利率變動方向進行分析來預測股市的變動,甚至有些人提出“每五年出現一次衰退”的理論。林奇雖然相信利率和股市之間確實存在著微妙的相互聯係,但卻不信誰能準確地提前說明利率的變化方向。他更認為“每五年出現一次衰退”的理論是無稽之談。常常是隻有到了時過境遷的時候,大家才能看到一些事情的真相,許多人都是事後諸葛亮。因此,林奇提醒投資者:“不要輕信經紀人公司的推薦,甚至連你最信任的金融通訊雜誌上最新推出的‘至少不會損失’的建議也別接受,請隻相信你自己的研究。”
林奇直率地排斥了許多被譽為成功捷徑的投資公式。在股票和準備金之間、在產業部門之間避免使用這種方法,他根本不做有意識的“資產分配”。
傳統的證券組合理論告訴投資者不需要理解其所購買股票的公司,隻需把它們分門別類,然後按類別進行交易即可。然而,對於證券組合,林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不在乎股票是上漲還是下降,他認為投資的關鍵在於抓住轉折點。不能僅僅因為某種股票下降就購買(即所謂的最低點購買),也許某種股票3個月前是60美元,而現在隻值20美元,甚至10美元。投資的唯一依據是根據公司的真正價值而不是最近的股市行情做出判斷。在林奇看來,在一家公司財務狀況好轉前的一瞬間進行投資,等到轉折真正開始再增加投資,無疑是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