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挑選單隻基金(1)(3 / 3)

規模還是業績——基金公司兩難選擇

2006年以前,因為行情不好,基金發行困難,平均募集規模小。2005年,偏股型基金的首發規模基本都在10億份以下,大多數也就是3至5億份的水平,還有不少基金為了2億份規模的成立底線而努力;而大一些的公司靠著品牌的影響力、厚實的股東背景或是強大的渠道營銷能力,情況則相對好些。此外,因基金市場競爭格局未定,因此各基金公司隻有“拚命把規模做大”,壯大實力。“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是所有基金公司一致認可的做法。

但是到了2006年,隨著股市的大幅好轉,基金發行市場開始呈現出持續火暴的局麵,單隻基金規模急劇膨脹,甚至一個小時就可以賣到100億份,而最大規模競達420億份(即嘉實策略精選)。100億以上的大規模基金,人們早已習以為常了。

在這種情況下,“拚命把規模做大”的思路開始產生分化。對於大多數基金公司來說,生存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初步解決,接下來考慮的就是發展的問題。要健康發展,就不能隻看規模了,更要看業績和整體形象。這點,我們從眾多基金采用的“新基金限量認購、老基金暫停申購”的營銷方式上可以看出。僅2007年元旦以來,就先後有華寶興業動力組合、海富通風格優勢、上投摩根中國優勢、上投摩根阿爾法、景順長城內需增長2號、華寶興業寶康靈活配置等十多隻基金先後發布暫停申購及轉入公告。隻是,與之前為規避“股改、高分紅”套利的暫停申購不同,這批基金暫停申購的原因都是由於“投資者申購踴躍,基金規模持續增長”,為r兼顧基金資產的有效運作、切實保護現有持有人利益而為之。或者說,這才真正顯示出基金公司的勇氣。因為基金規模直接影響到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暫停申購,基金規模就隻能變小了,這無疑是要減少公司收入的。

基金規模到底多大較為合適並無明確的定論,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基金資產規模對基金業績有著明顯的影響。2006年淨值增長率靠前的股票型基金以兩種規模的基金為主,一種是30億左右的基金,另外一類是平均資產規模在15億左右的基金,而那些規模處在兩端的基金業績明顯不如規模適中的基金。不過,大型基金的表現比迷你基金相對還是要好一些。

但從2007年一季度業績排名看,也有一些新的變化,規模適中和偏小的基金整體排前。前十位的基金,有6隻規模在10億以內,其中4隻規模小於2億;而排名前30位的基金,有17隻規模小於10億,27隻規模在20億以內。總體而言,在一季度的市場中,5至20億規模的股票型基金收益和投資運作能力存在一定的優勢,這也是所謂的“小規模效應”。這種效應的表現方式有幾個特點。一是20億元以下規模基金,更適合高股票配置的積極管理方式;二是10億元以下超小規模基金,在抗風險方麵能力較弱;三是20億元以上規模的基金,更適合采取低股票配置的相對保守投資策略,如果采取高股票配置的積極策略,盈利能力與抗風險能力都會降低。

但是,列了2007年二季度,受益於藍籌股的上漲和題材股的下跌,情況又有利於規模適中的基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