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挑選單隻基金(2)(1 / 3)

總之,不同的市場中,基金規模的合適標準會有所不同。更客觀地說,適宜的基金規模大小,應綜合考慮公司實際的管理能力、人才儲備情況、投資研究能力以及市場當時的狀況等。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從長期來看,會對基金業績造成損害,對投資者不利,對基金公司自身的發展也不利。

“人走茶涼否”——基金經理變動分析

在基金投資中,基金經理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有時你會發現來自同一家基金公司的不同基金,表現卻有天壤之別。對基金經理,主要看其過往的投資業績。此外,還得關注基金經理的變動情況。如果基金經理離職了,投資人應觀察一段時間後再決定是否繼續持有該隻基金。如果新的基金經理投資策略變了,不再適應你的投資目標,你就有足夠的理由賣出這隻基金;如果基金經理聲稱將保持原有的投資策略不變,投資者也應觀察該隻基金,確認其投資策略沒有改變。因為大多數新基金經理接任後都會說堅持原來的投資策略,但上任之後卻常常或多或少地做出一些改變。

2003~2006年四年裏,基金經理平均任期:2003年為1.25年;2004年為1.35年;2005年為1.34年;2006年小於1.5年,且基金經理離任比例達到38.6%。

可以看出,中國基金經理變動十分頻繁,平均任期不足18個月。而美國基金經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基金經理頻繁大變動,引起不少投資者的疑慮和擔憂。

根據基金管理業績考核基金經理,是基金經理晉升、提拔、更換的唯一依據,這是業內慣例。業內人士都知道,每逢月末、季末、年末,股市會無故飆升。因為基金要“做業績”,故每到考核期末相應股價就會被拉升。除了月評、季評、年評外,還有周評,甚至有投資者像盯著股價那樣每天盯著基金的業績。重壓之下,基金公司往往由於基金短期業績表現不佳,就撤換基金經理。在這種情況下,基金經理的投資行為更具短期性。從投資者角度來說,按照基金淨值所做的短期排名,根本不能代表其未來的走勢及收益,對於基金的未來業績判斷,投資人有時感到很難。

事實上,按照國際上的統計,一隻基金在某一年的表現很好並不代表第二年也會很好。所有基金淨值的排名必須以過去5~10年的數據積累為依據,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判斷出一隻基金長期增長及收益。為此,在國外有基金經理人的統一市場與評價機製,這種機製會讓一位基金經理為一隻基金工作5~10年甚至更長;而國內即使時間長者也就三五年,這當然和基金行業在我國發展的曆史不長有關。

此外,在國內,為填充因基金迅速發展所造成的人才缺口,很多基金經理都是從研發部門轉過來的。他們雖然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卻缺少資本運作的實踐經驗,他們本該在基金管理的崗位上漸漸豐滿自己的羽翼,但時勢讓其匆促上任,結果自然不容過分樂觀。

基金經理人選的變化當然是投資者需要時刻關注的,但基金經理變化後投資者該如何決策呢?投資者應綜合各方麵的因素再做判斷。

撤換基金經理對基金的影響,與基金契約有密切聯係。有的基金在契約中對投資風格、投資範圍、投資策略等有非常詳細的規定,如果撤換基金經理,對基金整體的影響相對小一些。另一些基金,契約規定的內容非常寬泛,基金投資方向對基金經理的依賴程度相對要高,在這種情況下撤換基金經理,對基金業績的影響相應要大。

更換基金經理對基金的影響還受製於基金公司的實力。實力強大的公司,對個別明星基金經理的依賴性相對小。一旦某個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公司憑借強大的投資研究能力和充足的人才儲備,能夠比較快地填補空缺,減少對基金投資的影響。而對於小基金公司來說,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後,公司可能難以在短期內找到適合的人選,便會影響公司的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