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合唱節之前
小汪唱起歌來聲音像個“爛沙罐”。
班上舉行唱歌比賽,他隻得和同學們在家裏練唱。母親聽了很刺耳,於是煩躁地說:“你這哪裏是唱歌,簡直是在嚎叫!”
孩子回敬媽媽一句:“我是狼嚎,你是豬叫!”
母親雖然沒有存心傷害孩子。但孩子卻覺得在同學麵前很失麵子。這句無意中的話,使小汪不但對練歌失去了信心,就連去上學都感到痛苦……
專家解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隻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又說“沒有不想成為好孩子的兒童”。教育學是“人學”,意味著教育是對人的解放。換言之,作為人學的教育學,理應完成人學的兩大使命:反奴化與反物化。“言之有人”,“教之在人”,教子成才,先要教子成人。可惜並非每一個家長都懂得這個道理。父母親應當正麵指導孩子,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是因為孩子上學後,他有他的生活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那個世界裏,孩子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獨立的,有他自己獨立的人格。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學的麵前指導孩子的行動,等於表示孩子還必須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沒有獨立的能力。母親當著孩子同學的麵,羞辱自己的孩子,當然會使孩子覺得很“丟人”,很“刷色”。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孩子會故意不聽話,甚至“奮起反抗”。
一旦同學們發現某同學樣樣都不行,就不容易接納他。這樣,也有損於孩子社會性的發展。所以,除非孩子的同學和朋友提出的要求極端不合理,是胡鬧,需要立即禁止的話,對孩子的教導應該盡量避免當著孩子同伴的麵進行。有什麼不對和不妥的地方,應該等到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再提醒或規勸他,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孩子接受你、喜歡你、尊重你、愛戴你,隻有孩子“服”你,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教育才有好的效果。
教育誤區
1.唯我獨尊。家長“老子天下第一”,孩子“腦殼上長眼睛”,狂妄自大。
2.分數第一。片麵強調“讀書”,存在“唯書”“唯上”的觀念,隻看成績單,不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孩子成為分數的“奴隸”,不敢越雷池一步。
3.虛無飄緲。教育目標過於“遠大”,教育方法過於簡單,教育內容過於陳舊,孩子“摸不著頭腦”“拎不清輕重”“看不見亮光”。
成長故事
“知心姐姐”盧勤談媽媽
我特別崇拜我媽媽,我覺得我媽媽在物質和人的問題上看得特別清楚。我媽媽生前有一個抽屜一直是鎖著的,鑰匙放在內衣兜裏。當時不知道媽媽鎖的是什麼,媽媽去世以後打開抽屜大家都很驚訝,裏麵沒有一分錢和一件值錢的東西,隻有一個小本子,上麵密密麻麻寫著我們這6個孩子出生的陽曆日期、陰曆日期、幾點幾分出生的詳細情況。這就是媽媽的“存折”,是媽媽全部的遺產。
我小時候特別愛畫畫,5歲時照著我媽媽養的大公雞,畫了一隻彩色大公雞,在幼兒園得獎了,得了5張彩紙。我回來跟媽說:“媽,我畫的公雞得獎了!”我媽當時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太好了,我早就說過你畫的公雞比我養的公雞還要漂亮!”就從這兒起,我喜歡上畫畫。當時家裏挺困難的,給我花了兩塊錢買了一個月票,這是媽媽對我最高的獎賞了,每星期都去學畫畫,至今還特別喜歡。
有一次,街道主任找到我媽,說:“經常在電視上看見你女兒,你女兒幹得挺好的,街道要求報“三八紅旗手”,準備把你女兒報上去。”我媽說:“別報,我女兒夠忙了,不當“三八紅旗手”了!”還打電話把我叫去,說:“你已經很辛苦了。你現在重要的是把身體養好。”
我很感動,我媽看重的是人,那些榮譽在我媽媽眼中很淡化。所以,我覺得在媽媽心目中人是第一位的。
相關鏈接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趙奢子趙括,自少喜談兵法,家傳《六韜》、《三略》之書,一覽而盡;嚐與父奢論兵,指天畫地,目中無人,雖奢亦不能難也。
指眼裏沒有別人,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看不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