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有求必應(1 / 1)

教訓案例

父母擔責的交通事故

田田是個11歲的小學生,平時父母十分寵愛他。上下學都是爸爸用轎車接送,因為坐車時間多,就喜歡上了開車。爸爸為了鼓勵孩子,隻要他考得好,得到了表揚,就教他一點開車的基本要領,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對開車著了迷。

這天,田田和爸爸一起參加外婆的生日宴,他早早結束了就餐,來到酒店外麵玩耍,當他走到自家車前突然犯了“車癮”。於是,趁家長不注意,偷偷從父親的衣袋內拿出車鑰匙,然後爬上轎車,發動起來,屁股下麵墊了3個棉墊,嘴裏含著棒棒糖,鬥膽開車上路,還闖了紅燈,被警察攔了下來……

專家解析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把自己的責任局限於單純為子女服役的母親,已經不是一個從事教育的母親,而是子女的奴隸了。”教育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這位孩子的爸爸媽媽可能在事業上是成功的,但是應當學習教育孩子的基本功。對孩子教育的基本課程之一是安全。即使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出於自覺的意識,也要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使之成為自覺的行為。

家長對孩子的獎勵有多種多樣,但是必須因人製宜,因地製宜,因時製宜。未成年的孩子學習駕駛就沒有做到這點。培養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毅力必須與理想相結合;家長的毅力可以培養出孩子的毅力,因為家長耐不住孩子要求學習開車的“死纏爛打”,結果教會11歲的孩子開車,險些釀成大禍。

我們不一定都能成為偉人,但我們一定都需要毅力。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在做與不做的時候,不要隻想著毅力而要想著目標。培養毅力的方法有:榜樣示範法、延遲滿足法、精神激將法、競爭比賽法,鼓勵孩子堅持把任務完成得更好。

教育誤區

1.急於求成。短時間“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立竿見影,培養出人才來。

2.來者不拒。總是拿優秀的同學來同孩子相比較,因此總感到充滿缺憾。

成長故事

“三八”婦女節給媽媽的信

親愛的媽媽:

“三八”婦女節快到了,我想借這個機會向您敞開心扉,把平時沒有向您表達的感激,通過小小的信箋傳遞給您……

小時候,是媽媽用溫暖柔軟的大手緊緊牽住我的小手,迎著寒風把我送進幼兒園。因為牽著媽媽的手,總感到格外溫暖。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媽媽牽手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如今,和媽媽走在路上,我總有一種長大的喜悅,而媽媽總說:“瞧!個子都快要超過我了!”每次媽媽說這些話的時候,眼睛裏總閃爍著一絲感動、一絲憂傷。是為我的長大而欣慰,還是在回味過去曆程的艱辛,抑或在感歎歲月不饒人?我也說不清楚。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觸摸到媽媽的手,那種陌生的冰涼和粗糙使我猛然一驚,顯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但我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緊緊地牽著……

回到家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往事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寒冷的冬天,媽媽在冷水中洗衣服、洗菜、洗碗……我恍然大悟,媽媽是為了這個家,使自己原本溫暖而細膩的雙手漸漸變得如此冰涼而粗糙。希望這不經意的觸摸為時不晚,因為它至少使我意識到:該是我給媽媽“暖暖手”的時候了!

最近幾天,媽媽不怎麼說話了,平時嘮嘮叨叨的您變得沉默寡言。我知道媽媽現在心裏很不好受,因為即將麵臨下崗。家裏經濟條件不好,今後我們的生活會更艱苦些,但是,這又算得了什麼!媽媽您帶給我的是一輩子也用不完的財富——精神財富,我從來沒有為您感到過自卑,即使您要下崗了。

不管怎麼樣,媽媽我隻想對您說一句話:“您——永遠是我的驕傲!”

敬祝

節日愉快,身體健康,笑口常開,萬事如意!

愛得您心痛的女兒

相關鏈接唐·李煙《妒神頌》:所求必應,高山仰止。

是指隻要有人請求,來者不拒,就一定答應,而不是拒之門外,拒人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