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玩物喪誌(1 / 1)

教訓案例

網絡成癮綜合征

小霞上了重點中學,爸爸媽媽終於鬆了一口氣。他們可以安心忙自己的工作了。

可是,一個學期下來,家長被邀請到學校裏來了。一個在人們眼裏文靜內向的小姑娘,竟然敢給同學發郵件,內容不堪入目,都是罵人的甚至淫穢的語言。一了解,現在孩子與家長很少說話,經常“人機對話”和網上交友的女兒,正常的理解、信任、交往能力大大弱化。在她的生命裏,黑夜比白天多,也比白天快樂。從早晨開始,就盼望著夜晚的來臨。她和網友把聊不到一起叫“不兼容”;把自己顛三倒四、語無倫次的語言叫“亂碼”;吃飯時用抓鼠標的方式抓住饅頭,甚至把筷子亂插而自我解嘲說“執行了非法程序”;啟動任何開關時都會“雙擊”。最近,她們中間流行這樣的“變味歌”:“祝你一路順風,半路失蹤”、“日照香爐烤鴨店,雞鴨魚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沒帶錢”。在網絡世界裏的不真實,使青少年以虛擬的身份“妙語生花”,因而自我認識、自我控製力發生偏移,自我印象可能發生偏差甚至分裂。

專家解析

據調查,我國青少年網民中,有網癮的青少年占14%。50%以上的家長購買電腦是為了孩子,而有些青少年沉迷於網上遊戲、打牌、賭博,因為電腦遊戲及賭博富有刺激,超越現實,充滿幻想,帶有浪漫色彩;動畫和音響模擬逼真,使玩者樂此不疲。為了擺脫百般聊賴和無窮煩惱,有些青少年成天賭博,忘記了學習。

當今的學生麵臨“四色”誘惑:紅色——暴力、打鬥場麵;黃色——色情鏡頭;黑色——黑色團夥;白色——毒品引誘。他們對人生和社會的了解還很簡單、很片麵,生理和心理上還不成熟,往往感情因素多,理智因素少,存在“四高”:即高需求、高智慧、高敏感、高脆弱,缺少道德感、責任感、義務感。網絡是“雙刃劍”,使用不當,會帶來痛苦和不幸,影響學業和前途。要讓孩子有上進的動力,要引導得法,讓孩子控製自己;否則,想入非非、精神恍惚、喪失理智、意誌衰退,最終毀掉自己的前程和美好的人生。

孩子對互聯網等新媒介有基本的5種需要:情緒刺激的需要,緩解焦慮的需要,學習和獲取信息的需要,交往和交友的需要和休閑及消磨時間的需要。家長應當因勢利導,適當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而不是采取堵截和強製的方法。媒介影響不僅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也與孩子的認知、態度、個性、價值觀密切相關。因此,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蹴而就是很難辦到的,恰恰相反,勞而無功、徒勞無功、事倍功半的現象卻屢見不鮮。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各種不如意需要宣泄。因為缺少人與人的交流與溝通,出現情感障礙,情感封閉,導致人際關係淡漠。為了逃避現實,會更多地依賴人機交流,嚴重影響了社會化進程。

我們對癡迷網絡的子女,不能急於求成,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據情況采取果斷中止的辦法。有時,快刀斬亂麻也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要抓住時機,及時地幫助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和升華。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青少年比其他任何時候都難管教,與成人間的對立情緒十分突出,他們反對再把自己當“小孩”來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現。因此,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質,講求教育的方式方法,“無私的母愛和父愛”才會有好的結果。

教育誤區

成長故事

1.放任自流。“大了自然就好了”,“菜鳥”“粉絲”“BT”“PK”“雷人”“杯具”等網絡的新語詞出現在學生的郵件、日記和作文中,有泛化的趨勢。

2.一籌莫展。一味遷就,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實際水平。“半大小子,氣死老子”,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現象的寫照。

成長故事

給女兒買一盆屬於她的花

女兒在幼兒園上大班,最近在學習有關植物的知識。她一定要我給她買一盆鮮花。我同意了,但是我們有個約定,買來的花由她負責打理。最初幾天,女兒表現得十分興奮,每天耐心地給小花澆水,還拿出本子,畫出小花生長的情況。

可沒過多久,女兒澆水的次數越來越少,甚至把養花的事情給忘了。小花開始枯萎,葉子也慢慢變黃了。我把女兒叫到陽台,問她:

“你給花兒澆水了嗎?”她低著頭說:“沒有。”我沒有責怪女兒,對著小花說:“小花呀,你的葉子黃了,花瓣掉了,沒有以前漂亮了,不怪你,隻怪照顧你的人沒有責任心啊……”

以後的日子裏,女兒每天都記著給鮮花澆水,小花不久又恢複了以往的美麗。

相關鏈接《尚書·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誌。

玩:玩賞;喪:喪失;誌:誌氣。指不務正業,醉心於玩賞或迷戀於所喜愛的東西,而喪失積極進取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