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擱淺的生命之舟
貴州安順市的一對夫婦平時對雙胞胎女兒管教嚴厲,動不動拳腳相加,引起了兩姐妹強烈的逆反心理。這年,兩姐妹都沒有考上重點高中,因為害怕回家被責罵,拿到成績單的當天,就到同學家去玩,被母親找回,到家又被父親罰跪。
姐妹倆商量著,隻有弄死父母親,才能獲得“人身自由”。她們先後用煤氣、老鼠藥兩次殺害父母,都沒有成功。最後,她們將6瓶“毒鼠強”放進稀飯中,將父母親毒死了。作案後,她們拿走家中的存款單及2000餘元現金、兩部手機,逃到一個網友家躲藏,直至被抓獲……
專家解析
愛為什麼成為悲劇的導火線?如今,家庭暴力時有發生。孿生姐妹為什麼要殺害雙親?是一時精神失控?顯然不是,因為她們的“謀殺”並非一次,不是一時的衝動。
那麼,是對父母有深仇大恨和利害衝突?也不是,因為她們自己說“想和父母親近”。
那原因究竟是什麼?後來在監舍中,一會兒說是“為了人身自由”,一會兒說是“為了嚇嚇他們”。可見她們沒有什麼明確的動機就把父母殺了,而後還在父母的屍體旁邊玩耍、嬉笑,這顯然是一種心理畸形和情感變態。
心理畸形又是怎樣造成的?兩姐妹說她們從小就在父親的冷漠和母親的苛求中長大。父親很少和她們說話,母親則動不動就橫加責怪。她們得不到必要的撫愛和引導,從而造成了心理變態和人格扭曲。一旦遇到導火線,悲劇就爆發了。“母不母,則子不子”,這種教育方式會產生很多惡劣後果,它會使青少年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還會產生與父母的尖銳對立,甚至會有極端之舉。家長粗暴施教,會有兩種後果:一是使孩子形成懦弱、膽怯的心理特征;二在孩子心靈深處播下暴躁和殘忍的種子。“種瓜得瓜,種豆收豆”,這“種子”在一定的情況下會爆發,使敵意變成野蠻和爭鬥,最終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在這種家庭成長的青少年,常常感到家庭冷酷無情而離家出走,流落社會,取得“同情”和“溫暖”,有的在別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誘或威脅下,墮落成罪犯。
愛孩子,更要懂孩子。“教而勿誅”,“學習再忙心不亂,生活再煩心不累”。家長一定要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用愛的微笑麵對孩子,用愛的語言鼓勵孩子,用愛的渴望調動孩子,用愛的細節感染孩子,用愛的管教約束孩子,用愛的胸懷包容孩子,把愛的時空還給孩子。
教育誤區
1.武力高壓。奉行“不打不成器”,用粗暴的手段製勝不聽話的子女,動輒“暴風驟雨”、“槍林彈雨”、拳腳相加。
2.火上加油。以責罵代替教育。家庭沒有安寧、溫暖和歡樂,孩子所見所聞,都是行為乖張、舉止輕狂等不良刺激,缺乏尊重、信任、理解和關愛。
成長故事
孩子的“成功感”和“失敗感
有一次,兒子從學校逃學回家,被我逮了個正著,我二話沒說,甩手就給了他一巴掌。可在我放下手的那一刻,我看到兒子眼裏的倔強和怨恨。我忽然覺得自己很失敗,可到底用什麼辦法才好呢?
孩子的成長讓我覺得很痛苦,這段時間,我發現他在鏡子前一站就是半小時;一回家就鑽進自己的屋裏發呆;我們說的話他越來越不愛聽,還老是大喊“煩死了”,一有空就想往外跑;打電話從來都是背著我們,發短信也不讓我們看……我覺得孩子變得陌生了,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班級開展了以“感恩的心”為主題的班會。事前,老師通過一線通征集“父母心語”,家長通過一線通或手機發來對孩子的期望。我說:“孩子,媽媽向你保證以後不再打你,罰你跪了。其實,每次打完你,媽媽很心疼。國慶節布置特殊作業(體驗懷孕時的媽媽)以後,一天晚上你給媽媽倒洗腳水,說給我泡腳……”
當兒子讀到這段話後,伏在桌上抽泣,開始聲音很小、很壓抑,後來老師看到了,就說:“想哭就哭吧。”然後他就放聲大哭,全班同學靜靜地等待……那場景很令人感動。老師意識到這是個不可多得的教育良機!課後及時找到他,對他說:“父母賜予我們生命,又用他們的愛給我們撐起一片晴空,在父母眼裏你永遠是他們最心疼的兒子,老師也覺得你蠻可愛的,就是脾氣倔了點呢。一個人隻有懷著感恩的心,才會體會到生活的幸福與樂趣,學會了感恩,就學會了生活。”
現在,兒子與我們關係好了很多,可愛多啦!跟老師很“鐵”呢!
相關鏈接《史記·伯夷列傳》: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以:用;易:更換;暴:殘暴。用殘暴勢力代替殘暴勢力,以暴製亂,而非以德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