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任其自然(1 / 1)

教訓案例

樹大自然直?

一位年輕的媽媽抱著剛剛“咿呀”學語的小寶貝在門前乘涼。啪!小寶貝的一個小巴掌打在媽媽的左臉上。媽媽高興極了,連忙對鄰居誇耀說:“您看,我兒子會打人了。”孩子聽到媽媽在誇他,當作是好事,啪!又一小巴掌打在媽媽的右臉上。此後不久,鄰裏一位老奶奶要看看這個小寶貝長得水靈不水靈,剛湊近,啪!一個小耳光。誇呢?還是罵呢?老奶奶訕訕地,下不了台……

好心人勸那位年輕的媽媽:“可不能慣著孩子學打人呀,將來……”

“將來……”媽媽搶著說,“樹大自然直。孩子將來長大了,就懂事了。”果真如此嗎?

專家解析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可以向母親和父親講,從兒童懂事的初期起,就應該讓公民的品德在兒童心靈中形成、樹立和鞏固起來。公民意識和公民情感發源於兒童時代;播在兒童心靈中的一粒小小的種子,會生出茁壯的幼芽,長出深根。”孩子第一次犯錯誤,家長能平心靜氣地妥善處理,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如果孩子屢犯錯誤,家長仍然能保持理智和克製的態度就更加困難。但是,“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時養成惡習,長大後就會變本加厲,釀成禍患。聽其自然是不對的,說明家長已經無計可施,不得不悲哀地承認自己在教育子女上的失敗;孩子也就完全失去了控製,其發展前途將是十分危險的。

必須承認,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給子女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並非都是正確的。家長也會犯錯誤,隻有少數家長能進行自我反省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並設法消除造成的不良影響。教育子女,本來就是一種偉大的藝術,而教育犯錯誤的子女,客觀上必然要對家長提出更高的要求。

家庭教育要通過親子的感化和激勵、家庭生活的滲透和熏陶以及家長的言傳身教而起作用。對孩子要有感情但不能“感情用事”,要求要適度,製訂目標實事求是,使孩子經常有成功的心理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良習慣、不良品德,最初都是與不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的。

教育誤區

1.目標定得過高。孩子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失去自信心。

2.批評指責過多。孩子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是讀書的料。”

3.包辦代替過度。強人所難,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孩子會覺得自己確實無能。

成長故事

有能力承擔責任嗎

媽媽發現女兒正在談戀愛,做婦產科醫生的她,跟女兒講述了自己遇到的事:

今天,一個18歲的小女孩去我們醫院做人工流產,她旁邊有一個表情冷漠的女士在陪她。手術後,我送這個女孩走出手術室,趁女孩上廁所的機會,我問那個陪同的婦女:“那姑娘是你的女兒嗎?”沒想到她瞪了我一眼,用惡狠狠的語氣說:“我才沒有這樣的女兒呢!那是和我兒子“亂搞”的小丫頭!”

我很吃驚,接著問她:“那你兒子呢?”她傲慢地回答說:“我兒子還要安心學習呢!哪能因為這點小事而毀了他的前程呢!”

給女兒講完這個故事,媽媽說:“男孩的家長以為這是個小事,但是對於女孩的傷害卻無法計算。不過,那個男孩也沒有能力承擔責任呀……”女兒聽完氣憤地說:“都是他們倆的錯,誰讓他們偷吃禁果了!要我是那個女孩,我才不會那麼傻呢!”

不久,我聽說女兒和那個男孩分手了。

女兒給了男孩一個理由“我們根本沒有能力承擔我們的諾言,還是好好學習吧”。

相關鏈接宋·周密《齊東野語》:大要在固髒氣之外,任其自然耳。

任:聽任;其:代詞,他,它。聽任人或事自然發展,放任自流;而非循規蹈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