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忘恩負義(1 / 1)

教訓案例

感恩的心靈

有一天,10歲的女兒對客人說:“我爸爸愛吃魚頭,媽媽愛吃魚尾巴,我愛吃魚身子……”客人們都笑了,我卻沉思起來: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

吃什麼都必須女兒先吃,爺爺奶奶先動了筷子,女兒就不高興……孩子帶朋友上家裏來,從不打招呼,不把父母放在眼裏,走了也不告訴上哪兒去,什麼時候回來……

女兒長時間煲電話粥,我們一批評,就生氣頂嘴。她從不及時報告自己的行蹤,晚回家了或不回家吃飯也不打招呼,讓家人幹著急。她不做家務,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我們代辦。我想了很久……

在女兒生日那天,我沒有給孩子買生日蛋糕,也沒有為她辦生日宴席,我帶她去了婦產醫院,去看望了那位曾經給自己接生的白衣天使。我告訴孩子:“就是這位阿姨把你帶到了這個世界上……”我讓女兒給那位醫生阿姨送上了一束美麗的鮮花,送上了我們全家人的感恩之心。

回家的路上,我問女兒:“你感謝媽媽什麼?”她說:“謝謝媽媽給我洗衣服。”

我接著啟發孩子:“是不是還應該感謝其他人呢?”女兒說:“謝謝爸爸帶我到處玩,謝謝爺爺奶奶每天接送我,謝謝王老師教我畫畫……”

專家解析

對別人給予的幫助表示感激,叫感恩。“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燦爛的陽光;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對生活時時懷有一份感恩的心情,能使自己永遠保持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

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恭的態度。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做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於生活中。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負責任的精神境界。心態的改變,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的改變,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的改變,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的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有四個基本的原則:一是恩典原則。將無條件的愛給予孩子,不求任何回報,並且在孩子失敗的時候,依然愛他,才會成為恩典。二是榜樣原則。最重要的標誌不是看他的回報,而是看他是否為生活感到滿足。三是守候原則。當孩子還沒有表現出感恩,不要著急,也不要去催逼,等待他的成長。四是同理心原則。正是溺愛,教會了孩子自私和不孝;而感恩使人際關係變得和諧,能夠獲得好心情,因為“懷著愛心吃菜,勝過懷著怨恨吃肉”。

教育誤區

1.施恩圖報。父母向孩子付出後,會對孩子說:你應該感恩!其實,當我們向孩子們索取感恩的時候,孩子學不會感恩,即使回應感恩也大大貶值。

2.單純回報。感恩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於回報,更在於意識到無法回報。當感恩被視為回報的舉動時,感恩的回報對象被狹隘地定位為施恩者。

成長故事

學會和別人分享

我的書包下麵有一個小洞。我時常對爸爸說:“你看我的書包都破成這樣了,就不能換個新的嗎?”可爸爸總是重複那句老話:“書包才用一年,你就換新的,爸媽苦錢可不容易,有洞就補一下,還是能用嘛!”

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卻讓我看到了爸爸的“不同之處”。那天,我和爸爸在回家的路上,看見為地震災區而設的募捐箱。爸爸在募捐箱前站住了,他從口袋裏拿出兩張一百元的大票子,叫我放進去,我眼睛睜得老大,望著爸爸:“爸爸,你可知道兩百元能買多少個書包嗎?”“快把錢放進去!”爸爸說。

我不情願地把錢投進了募捐箱。到了家,爸爸說“該省的地方就得省,該花的時候也要花。那些地震災區的孩子別說是上學,就連溫飽都保證不了,今天獻出一份愛,就等於讓他明天有一份幸福。”聽了爸爸的解釋,我終於明白了,我拿出自己的零花錢給爸爸,讓他幫我也獻一份愛心,爸爸會心地笑了。

相關鏈接《魏書·蕭寶夤傳》:背恩忘義,梟獍其心。

恩:恩惠;負:違背;義:情誼,恩誼。忘卻恩德,辜負情誼,背信棄義甚至恩將仇報,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正確的做法是感恩戴德、以德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