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有意還是無意
幼兒園的孩子正在午休,小牛牛睡不著,他偷偷地下床來,走到小紅的床前,在小紅的臉蛋上親了一口。睡中的小紅受了驚嚇,哭了起來,也驚醒了不少小朋友。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家長,牛牛的媽媽很生氣,回家把牛牛按倒在床上照著屁股就是幾巴掌,邊打邊問:
“你以後還耍流氓不?”直到牛牛下了保證才停止。
小彭剛從別的學校轉到重點中學上初二。第一天上課,他就出走了,老師趕緊打電話給家長。家長趕到學校,和老師一起找,老師向家長抱怨道:“你的孩子本性不改,不情願到重點中學來,家長不要勉強,否則事與願違。”他們找了半天,在體育館的台階上發現了小彭,他坐在地上看英語書。原來,他第一天來上課,學校後勤部門沒有準備好他的課桌椅,他站在教室裏覺得尷尬,就跑出來了……
專家解析
用這種簡單化(沒有例外的一刀切)、絕對化(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對人對事,不僅是個人品質的特征,而且成為一種時髦的流行文化。在此背景下,言行充滿了無事生非的特點,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造成強烈的不安定的氣氛,弄得人人自危,如履薄冰。生怕偶有疏忽就會被人抓住把柄,受到責難,因此不敢說話,不敢做事。在這種慣性支配下,在反省自己的過程中,也給自己上綱上線,以求得深刻的評判,成為屈膝邀賞的姿態,卑瑣被當成了“崇高”。
在老師和家長看來,孩子的犯錯,往往是“天理難容”是“大逆不道”。其實,孩子就是孩子,有時候他們的犯錯不是故意,而是無意;不是一貫而是偶然。因此大人不必事事“上綱上線”,孩子和孩子之間要禮讓,而家長與老師之間更要理解,否則會出現不敢管、不願管的現象。家長和老師要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謙讓意識。對學生的管理是老師的職責和權利,而其中理解力是必備的專業能力。要合理懲戒,懲戒與尊重相結合,與說服相結合,首先要尊重人、關心人。
教育誤區
1.小題大做。把對某人不滿、看法不同等局部問題誇大為全局問題。
2.吹毛求疵。以孩子為中心,凡事孩子占先,一切滿足;否則就發脾氣。
3.神經過敏。孩子之間發生了矛盾,總要指責對方,生怕自己孩子吃虧。
成長故事
給孩子“眼力”
一天,我買了一本《知音漫客》,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我常常被裏麵的幽默故事逗得笑出聲來。兒子強烈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了,跑過來,把我的書搶跑了。
不出我所料,兒子很快被這本書吸引了。他一邊看,一邊笑。我趁機說:“好看的書籍還多著呢!”
之後,我給他買了《幽默大師》、《唐詩宋詞》和《童話故事》等,有的書還配有光碟,通過畫麵和音響,整個學習過程變得輕鬆而愉快。在不知不覺中,兒子對文學有了很大興趣,語文成績明顯提高。由於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的其他學科也在不斷進步。
步入青春期,我又給孩子買一些身心健康的書,放在孩子桌上讓他自己看,一個健康的孩子能看懂科學的書,比他看那些黃書去尋求刺激好多了。兒子上中學時,老師說:“你兒子夠有眼力啊,看上班裏一個女生……”
我回家就給他寫了張字條,上麵寫著:“一個國家強大了,別的國家都會跟你建交;一個人強大了,別的人都會跟你友好;一個男人強大了,好多女人自然會來找你,不要苦苦地等一個人。”我擱他桌子旁,一句話都沒有說,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母親給孩子的一點點建議,就夠了。
相關鏈接上綱上線作為思想方法、話語方式,把所有問題都提到重大原則的高度,經常把一般問題、非原則問題也當作原則問題看待和處理。無限製地跳躍、超越、聯想、虛設,用僵化的框框去硬套複雜的社會現象,導致曲解、誤解和冤枉,常常會伴隨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