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孩子為什麼“鑽空子”
我和孩子的爸爸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不同的意見。吃了晚飯孩子坐在電視機前不肯起身,我便催促兒子去做功課:“不要再看電視了,該去做功課了,老師說你的成績下降了好多,再不努力就趕不上來了!”兒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
我堅持說:“看完這個節目,就很晚了,快去,聽話!”兒子正在猶豫時,他爸爸卻在一旁調和:
“等他看完算了!老師的話又不是金科玉律!”兒子當然就不起身了,結果功課也就來不及做了。
孩子打小都認為“爸爸好”其實是有理由的:
爸爸會瞞著媽媽塞零花錢,會帶他玩刺激性遊戲,會幫著在不好的成績單上簽字,會替孩子和媽媽鬥嘴。相反,孩子對於媽媽,更多的是“好凶”“不關心我”“就會和我吵架”的印象和評價……
專家解析
教育好子女的關鍵,第一是對子女的要求一致,第二要選擇能勝任的老師。如果做長輩的要求不一致,或相互矛盾,那麼孩子的一舉一動就必定被迫陷於無所適從的境地,弄不清楚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這樣,即使有很好的老師,也很難教化他了。抓緊教育時機也很重要。因為家長教育孩子的不一致,使父母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了威信,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聽話,助長了他的任性、嬌氣和優柔寡斷。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出現矛盾,或者產生分歧,有的縱容,有的批評,有的肯定,有的否定。這種教育會使青少年對家長產生幾種心理:畏懼——因為做了壞事,唯恐受到家長責罵;自卑——因為挨了批評、受了處分,怕在人麵被冷落、被譏笑、被歧視,怕家長在社會上“丟份”、難堪,思想上背著沉重的包袱;抵觸——屢教不改,積習難返,對家長產生抵觸、厭煩的情緒。這些心理,有待對症下藥。
“刀子嘴,豆腐心”。是形容一些家長心疼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生活上關心備至,但是當她們自己的孩子不讀書或不聽話時,她們也什麼話都罵得出,好像要罵了才痛快。因而她們時常罵些過頭話,罵過了,自己氣消了,對孩子又愛護如前。其實,家長卻不知道這種“刀子嘴”,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明智的家長總是積極與學校配合,與老師保持密切聯係,形成教育的合力,創造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幫助孩子克服缺點,糾正錯誤。隻要教育得法,有耐心、有毅力,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應當樹立這個信心。
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是一種綜合的相輔相成的教育,損害了這三者的關係,都會從整體上損害教育的協調性和教育合力的綜合作用。責難老師是綜合教育體係中離心力、破壞力最大的一種錯誤行為。
教育誤區
1.各行其是。家庭氣氛不好,自以為是,各自為戰,甚至背道而馳,導致“不按常理出牌”“輸不起”“吃醋爭寵”,性格孤辟、倍受壓抑,甚至執拗、粗野、凶狠、冷酷、肆意胡為。
2.各執己見。家長和學校老師之間缺少理解和溝通,甚至發生衝突和對立,導致孩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成長故事
教爸爸媽媽學說話
幼兒園裏的“家長學校”又開學了,題目是“教爸爸媽媽學說話”。校長讓爸爸媽媽們一起來分析一下,下麵發生的事情,誰說得對,誰說得不對呢?
豆豆想用積木搭一座房子,可是總也搭不好,和他一起玩的妞妞,卻很快就搭好了一座漂亮的房子。豆豆媽媽指著豆豆說:“你真笨,你看妞妞多聰明。你怎麼這麼蠢呢?什麼也不會做。你真是蠢死了!”老師卻對豆豆說:“不,你一點也不笨,你能行。剛才沒有完成是因為你沒有動腦筋。再試一次,你一定會成功的。”她們誰說得對呢?
大人們在一起談話,可是衛衛不停地插嘴,打斷大人們的談話,媽媽很生氣,她說:“你真討厭,多嘴多舌的!”老師卻說:“我知道衛衛長大了,能聽懂大人講話的意思了,和我們一起聊聊吧!”她們誰說得對呢?
小漁尿褲子了。老師對小漁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對嗎?”小漁點點頭。爸爸卻說:“老師不批評你是錯的,那你以後老尿褲子了!”媽媽說:“你又犯錯誤了,老師怎麼沒提醒你呀!今天不準玩玩具了。”他們誰說得對呢?
相關鏈接左丘明《左傳·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指各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不考慮全局,各行其是,各搞一套;而非同心協力、顧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