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意氣用事(1 / 1)

教訓案例

一碗餛飩

那天,女兒跟媽媽又吵架了,一氣之下,她轉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長時間,看到前麵有個麵攤,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連一個硬幣也沒有。

麵攤的主人是個和藹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裏,就問:“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麵?”“可是,我忘了帶錢。”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沒關係,我請你吃!”

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就掉了下來,紛紛落在碗裏。“你怎麼了?”老婆婆關切地問。“我沒事,我隻是很感激!”她忙擦著眼淚,對麵攤主人說:“我們不認識,而你卻對我這麼好,還煮餛飩給我吃。可是我媽媽,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趕出來,還叫我不要再回去了!”

老婆婆聽了,平靜地說:“孩子,你怎麼會這麼想呢?你看,我隻不過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麼感激我,而你媽媽煮了十多年的飯給你吃,你怎麼會不感激她呢?你怎麼還要跟她吵架呢?”

女孩愣住了,她匆匆吃完了餛飩,開始往家走去。當她走到家附近時,一下就看到疲憊不堪的母親正在路口四處張望,母親看到她,臉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趕快回來吧,飯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來吃,菜都要涼了!”

這時,女孩的眼淚又開始掉下來……

專家解析

家長不要抱怨為了孩子,自己付出了多少,而要常常帶著感激之情去體會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天倫之樂,使自己擁有了生命的又一次輪回。許多情況下,孩子的犯錯不是故意的。家長在孩子傷心的時候,沒有分擔,沒有寬慰,無疑是“傷口上撒鹽”。

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家長盡責任和義務,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無論孩子怎樣,家長都保持常態,孩子有了過錯不生氣,孩子取得成績不神氣,孩子頂撞家長不賭氣,孩子老病重犯不泄氣。培養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要從日常小事抓起,把要求變為孩子的行動。

孩子要學習孝道,是一種人倫之美。孝的根基是親情,孝最重要的價值是讓我們體會到代與代之間感恩反哺的道德美感,也為生命提供了一種終極價值。孝心是指對尊長的順從和敬意,是指從內心出發的對長輩的深情善行。

孝不僅僅是養親,孝的根本在於禮敬。父輩與子輩之間增加了更多的社會空間,通過表達依戀、尊重、關切、感激以及希望成為父母期望的棟梁之材,成為“孝心”的主要內容。表達孝心,不僅僅是給長輩送錢、送營養品,也不僅僅是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起居,更重要的是滿足父母的心理需要。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成績和進步,讓他們體驗付出後的回報感;多向父母請教自己的困擾,讓父母感到自己仍然有價值,幫助他們消除孤獨感,增強他們生命的價值感。

教育誤區

1.雪上加霜。孝心是愛的傳遞。身不正,不能正人。家長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難以培養孩子孝順;父母經常打罵孩子,也難以培養孩子的孝心。

2.心血來潮。孝心缺乏長期培養。做秀似的獻一朵花、洗一回腳,不能真正培養孝心。

成長故事

父母下崗了我們怎麼辦

在南京,有一所中學曾經組織開展了一場以“父母下崗了我們怎麼辦”為題的大討論。

孩子們說:“我們最應該丟掉的是四大包袱,即:丟掉補償心,找回平常心;丟掉超常心,找回正常心;丟掉虛榮心,找回責任心;丟掉懼怕心,找回保護心。”

還有孩子說:“努力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成績,不讓家長擔心;在生活上不攀比,不亂花錢,不讓家長煩心;父母心情不好愛嘮叨,不頂嘴,不讓家長傷心;經常與父母交談,彙報自己的進步,讓家長開心;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父母省心。”

相關鏈接清·吳敬梓《儒林外史》:這是事勢相逼,不得不爾。至今想來,究竟還是意氣用事,並不曾報效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卻也悔之無及。

意氣:主觀偏激的情緒;用事:行事。缺乏理智,感情用事;沒有三思而行,隻憑一時的想法和情緒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