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越俎代庖(1 / 1)

教訓案例

肄業回家的小倩

小倩由於從小父母的溺愛,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長包辦,連值日的時候都是家長到教室替她打掃衛生,沒有養成吃苦的習慣。

上中學後,她感到理工科很費腦筋,一道題要左想右想,還有數學公式背得不熟,很難學,她在應付不了的時候,就改學了文科。文科也是很多東西要背,尤其是語文。

要想寫好一篇作文,寫好一篇文章,也很不容易。

她認為讀書本身就是一件苦事,不想讀書。然而做事,又做什麼事呢?做工吧?更苦。於是她又改學外語。入門確實不很難,同時又有些新鮮感,所以她學了外語。可是入了門以後,接著而來的大量生詞,紛繁的語法現象,樣樣要讀,樣樣要背。她又畏縮不前了。結果兩年後退學回家了。

專家解析

生活的普遍改善,嬌生慣養的子女現在很多,多是好逸惡勞,拿起書包上學,放下書包吃飯。而在學校裏也是上課不聽講,學習馬虎。他們由於畏難、怕苦,學習雖然都勉強及了格,但實際學識很少。作父母的常犯一種通病,自己寧願多吃苦,唯恐孩子吃了苦。

在美國規定一歲多的嬰兒要學習自己吃飯、獨睡自己的房間,三四歲的幼兒進行自理的教育,要求四五歲的孩子能把房間收拾整齊。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有些中學規定:學生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能畢業。不管家裏多麼富有,孩子一般10歲以後就得做家務,如剪草坪、送報紙等。

在德國,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如替全家人擦皮鞋、洗衣服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社會責任感。

日本的父母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孩子小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小的孩子也要背上一個小背包,那是他自己的東西。

學會生存,是新時代人才的最基本素質。自理能力則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培養自理能力是養成孩子的自覺性、獨立性,養成良好習慣的有效手段。

教育誤區

1.“樹大自然直”。孩子還小,談不上自理。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自理。

2.頭等大事是學習。隻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的我們大人一手承擔。

3.無師自通。“我們大人不是就這樣過來了嗎?”

成長故事

比知識更重要的教育

蘇明進老師自稱是學生的“哥兒們”,他的教育方法很有創意。

他給每個學生布置了一份家庭作業,“別小看自己”,讓學生們“煮一道菜給家人吃”。同學們各種各樣的苦苦哀求,卻無法說服任性的老師。蘇老師說:“你們年紀夠大了,該學習如何做菜了!”並且要求家長在孩子完成這個作業後在聯係簿上簽名畫押。過後,荷包蛋、薯條、牛肉麵、菜麵等五花八門的食品,竟讓人目不暇接。

一次,老師在課堂上請全體學生起立,彼此去找一個不太熟悉的同學,這個人必須是很少坐在一起,沒講過幾次話的同學,甚至是“自己很討厭的人”。全班配對完畢,老師請他們找個舒服的地方“聊天”。經過三次回合之後,連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有一句、沒一句地搭著。老師把這一課叫做“學會與人溝通”的“人際關係課”。

又一次,老師布置一份家庭作業:“每天大笑三分鍾”,過後,要孩子和家長寫心得。一位女生寫道:“今天,老師布置的作業“超怪”,我笑不出來,隻是用微笑來代替。如果老師心情不好,也要大笑三分鍾哦!”孩子家長的留言:“今天的特別作業令我驚訝不已!你真是一位很有創意的老師啊!讓孩子學會自我解壓!”

相關鏈接《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越:跨過;俎:古代祭祀時擺祭品的禮器;庖:廚師。主祭的人跨過禮器去代替廚師辦席。比喻越權行事,包辦代替,超出自己的範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