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以己度人(1 / 1)

教訓案例

有三個這樣的孩子

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還曾經遭遇過退學的命運。

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癡”,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

“孺子不可教也!”

一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麼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

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專家解析

以上三個例子讓你感到意外嗎?我們做過類似的傻事嗎?曾被我們“預言”不成器的孩子中,雖沒有像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似的著名人物,但也不乏活得幸福、小有成就的人。麵對他們,我們能不汗顏嗎?

教育家陶行知說:“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不得法,天才也會泯滅;教而得法,頑石也能成金。教育者往往不同的地方在於是注重問題,還是注重問題的解決。例如前者說“注意力分散”,後者說“有時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前者說“對抗性強”,後者說“經常堅持自己的觀點”;前者說“喜歡搗亂”,後者說“經常忘記守則”;前者說“依賴性強”,後者說“別人對他來說很重要”……

善於教育的家長和老師不會把孩子的問題擴大化,而是將其嚴重性最小化。因為判斷事情不是那麼糟糕、困難和恐怖,孩子因為沒有“揭短”而感到輕鬆;家長和老師因為打開了解決問題的大門而感到“有希望”。

善於教育的家長和老師善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覺得新奇而感興趣,充滿新鮮感。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敏銳的眼睛,有了聰慧的耳朵,能引發仔細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大膽地提出問題,向書本、向嚐試、向實驗、向師長求教,激發求知的良性循環,引發思考與探求,尋找答案。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提出“匪夷所思”的問題,要耐心聽取回答,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失敗不要訓斥,要熱情鼓勵。

教育誤區

1.拒絕悅納。缺少愛心,隻關注考試分數,忽略孩子的全麵發展;隻接納孩子的優點,不認可孩子成長中的缺點和不足,因此不滿有怨言。

2.不求甚解。以“煩人”“哪來那麼多問題”有意無意打擊孩子。

3.濫竽充數。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盲目跟風,上“興趣班”“補習班”,孩子負擔過重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成長故事

一位生活老師的心得

開學初,初三年級來了一位插班生。他屢屢遲到、不交作業、上課打瞌睡、打架鬧事。他有過老師動輒就將家長叫到學校,老師、家長“雙管齊下”教訓他的時候;有過家長為了配合教育,拳腳相加的時候;也有過不想活的時候……

這樣一位學生由於經常受到訓斥,心理負擔重,抵觸情緒時有發生。通過觀察,我也發現他有做事認真的優點。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不會疊被子到現在將被子疊得方方正正,值日從來沒有馬虎過。我看到了他的“亮點”,主動找他談心。他感到成績落後受歧視,被人看不起,自卑心理很重。在他訴說後,我問他:“你是不是一個男子漢?既然是男子漢那就要挺起腰板做出個樣子來,不要怨天尤人,要想別人看得起你,首先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想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首先必須改變自己!隻要自己努力了,你一定會成功的!”

從那以後,當他煩惱、灰心、遭受挫折、出現反複時,我都耐心幫助他,不歧視他,不嫌棄他。在他要升入高一年級時,他懇求我能留住他,不要將他轉到其他的樓層。我把希望給了他的時候,他熱淚盈眶,痛哭了一場。他哭得很傷心,他的淚來自於對老師的情感和同宿舍同學的友誼,淚水是他徹底改變自己的“陣痛”的開始。他懂得老師留住他,便會多一份責任。他暗暗下決心,一定好好學習,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不給老師增添任何麻煩。

他在寫給我的《宿舍生活》感想中,多處寫道“遇見您,是我的幸運!”

相關鏈接漢·韓嬰《韓詩外傳》:然則聖人何以不可欺也?曰:“聖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類度類,古今一也。”

度:揣度,推測。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別人,推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