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想入非非
歡歡是個有靈性的初中生。從上小學開始,爸爸媽媽為她交納了許多“擇校費”,為的是讓她得到更好的教育。她從小學到中學都難得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雙休日。爸爸媽媽不僅讓她學習,而且一定要參加考級,因為許多中學都看重各種證書。孩子不僅要完成教科書上的習題,而且要做大量的教學輔導書和參考書上的作業,甚至要完成老師布置的“網上作業”“彩色打印手抄報”。家長為此不僅要買電腦,而且要購置打印機。
這天,老師通報家長,說語文老師布置的“半命題作文”——“我最需要……”
歡歡寫的是“我最需要的是生病”,她說“因為生病我可以躺在家裏不上學,不上各種興趣班,還可以吃好多好東西……”爸爸媽媽得知這個情況,氣不打一處來,“你成天想入非非!我們花錢還不落好!”媽媽邊說,邊把歡歡打了一頓。第二天,歡歡出走了,這下,爸爸媽媽慌了,他們給歡歡的手機發了短信:“孩子,你回來吧!我們保證今後你可以歡歡喜喜地幹自己想幹的事情……”
專家解析
毫無疑問,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當成生命的延續,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但當這種期望與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現偏差時,家長的心理調節顯得特別重要。家長要克服從眾心理,因為“10根指頭不一般齊”,在對孩子的期望上,父母往往忘記了這一常理,喜歡“隨大流”,不僅孩子的天性受到扼殺,而且早早產生厭學情緒。教師累,學生苦,家長怨,教育在減負和升學的“迷陣”裏迷失了自我。
我們要回歸教育的方針政策,回歸教育規律,回歸教育常規,回歸育人原點。要鼓勵孩子多元化地自我表現,及時抓住閃光點,加以肯定,保護好奇心,轉化成求知欲,發展成學習興趣,達到減負增效。實際上,作業作為學生學習的延展,其設計、布置、批改與反饋等環節都和課程教學密切相關。如果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出現偏差,又無法把握教學的程度,自然便會偏向於“堤內損失堤外補”,讓學生通過大量的作業來彌補學習的缺失。因此,麵對許許多多屢禁不止的大量作業,重新強調“作業要以學生為本”
尤為重要。通過“校本作業”“班本作業”“分層作業”“彈性作業”等形式引導預習、促進理解、理清知識關係,提高熟練性和學習有效性。孩子的成長濃縮了人類幾千年進化的過程,學習對他們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提高學生學習的本事,要學會提出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讓考試成為新鮮的學習,讓作業成為快樂的事情,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教育誤區
1.高壓手段。教育方法不當,影響孩子的情緒,使能力發展受到抑製;或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2.操之過急。強加的興趣愛好,過度超前,孩子的生活缺乏樂趣。日複一日地背書做題,煩悶壓抑的生活束縛了孩子的發展。
3.唯我獨尊。強迫孩子在題山題海中生活,在低水平中重複勞動,學習的“高耗低效”現象嚴重。
成長故事
想象力的訓練
女兒畫了一個藍太陽,爸爸問她:“你怎麼把太陽畫成藍色的呢?”女兒說:
“我畫的是海裏的太陽。”爸爸連忙鼓勵說:“好極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女兒用藍筆畫了個大蘋果,媽媽說:“畫得真好!盡管現在還買不到藍色的蘋果,但是,我女兒將來長大後,一定能培養出藍色的蘋果給大家吃。”
爸爸媽媽讓女兒經常做這樣的訓練:聽一聽,水流聲和鳥叫聲有什麼不同?摸一摸,真花與塑料花的表麵有什麼不一樣?嚐一嚐,水和飲料的味道有什麼不同?做一做,種些花草樹木,養些小動物,留心觀察幼芽是怎麼破土的?花蕾是如何開放的?小蟲是怎麼吃東西的?果子是怎樣結出來的?鳥兒怎樣飛翔的?然後寫寫觀察日記,跟大人說說講講。
爸爸媽媽進一步引導:“今天買的魚除了紅燒還有什麼吃法?”“茶杯能用來喝茶之外還有什麼用途?”“這場暴雨有什麼害處和益處?”
孩子的想象力漸漸豐富了,慢慢變得更聰明了。
相關鏈接宋·朱熹注《論語·憲問》:處貧難,處富易,人之常情,然人當勉為其難,而不可忽其易。
勉:勉強;為:做。勉強去做能力所不及或不願去做的事;而非遊刃有餘,勝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