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不明智的愛
丹丹學走路前,奶奶不讓她先學會爬,總擔心孩子的安全或弄髒衣服。奶奶不知道爬不僅可以鍛煉骨骼,也可以訓練靈活性。
丹丹學吃飯時,媽媽堅持喂她吃飯,擔心孩子拿著勺子會傷害到自己,還會把飯弄得到處都是。媽媽不知道孩子自己吃飯可以練習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丹丹讀中學了,因為害怕出安全問題一直不會騎自行車,隻好住校了。不能自理呀,於是全家人趕到學校宿舍幫忙。家長付出了很多,孩子卻一點不領情,認為家長管得太多,自己生活沒有自由……就是這樣,一方麵孩子被“愛”編織的重重保護層嗬護著,另一方麵又被抱怨現代的孩子能力太差,依賴性太強!
專家解析
大人處處管著,是真情的流露,是責任的體現。但這種愛,讓孩子們失去了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失去了更多去體驗和感受的機會,不僅不會讓孩子心存感激,還會讓孩子產生對立和叛逆,更可怕的是處處依賴,成為低能的無用之人。
孩子終究要自立,就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上萬維網,交八方友,做多元事。自立就是不依賴別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於承擔責任。自立的生活表現在方方麵麵,也從方方麵麵影響著成長和發展。自立是孩子成才的根基。自立教育的目的是開發受教育者的智力、體能並完善其人格。家長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自立教育,關鍵在於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調動孩子內在的積極性並發掘其潛能,培養自立自強精神,就是為孩子未來的成功打基礎。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要他接受教育,所以就要因材施教。對於任性、暴躁、衝動的孩子就要嚴厲批評,讓他遵守紀律,約束自己;對於怯懦、自卑的孩子,就要鼓勵、表揚,增強他的勇氣和信心。真誠的愛是轉化的第一劑良藥;要善於喚起孩子的上進心,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講究有效的教育方法,拿出“十八般武藝”,包括鼓勵孩子勇敢、沉著地麵對成長中的困難,甚至挑戰生活中的危險,給他們更多的機會鍛煉,讓他們自立自強,這才是最明智的愛。
教育誤區
1.過度照顧。家長包辦過多,衣食住行,孩子缺乏應有的能力,一切依賴家人,缺乏責任意識,缺乏獨立人格。
2.應試教育。隻問學業,不管其他。評價孩子隻看分數,不看其他。
3.高開低走。把目標定得過高,患得患失,沒有相關的能力和行動。
成長故事
找下一輛“自行車”
——一位高中生的作文
小時候爸爸常騎著自行車載著我到處上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上小提琴課。
那時我還小,坐在坐墊上,爸爸讓我抓緊他的皮帶,免得因慣性掉下車去。上完課回家,爸爸都會給我買個吃的,我覺得,每天這個時候是最幸福的時光。
剛開始坐自行車我還很興奮,但是時間一長,我就不樂意了,因為屁股“受罪”
唄。於是,爸爸就教我換著法子坐。最有趣的是背靠著背,我倒著坐。看著周圍的景物飛快倒退,我就異常激動!後來不學琴了,爸爸騎車帶我的次數明顯減少了。
現在,偶爾路邊騎過帶著孩子的家長,我就又羨又妒,卻無可奈何,畢竟我這麼大個人,怎麼好意思讓爸爸再氣喘籲籲地騎車載我呢?就算他同意,也不一定帶得動我了……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與孩子的“代溝”明顯呢?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行車!孩子小,家長可以騎車載,孩子上學發生的事情,愉快不愉快的事,就在這一路上講完啦。家長能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的想法,“代溝”就不存在了。孩子長大了,家長想載而心有餘卻力不足。談話少了,溝通少了,就意味著“溝”不通,自然產生了“代溝”。現在的我,真的很想念那段美好的時光,沒顧忌的對話,無憂無慮的笑聲。
既然無法回到過去,那麼我就珍惜眼前,找一找,下一輛“自行車”。
相關鏈接宋·朱熹《中庸或問》: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
古語所謂的“閉門造車”是稱讚“出門合轍”的巧妙,而今天所謂的“閉門造車”,卻是譏諷“出門不能合轍”的脫離實際了,如盲人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