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養子不教
父母覺得17歲的獨子是“心尖兒”“寶貝”,把全部感情毫無保留地傾注在孩子身上。孩子有了優點,向別人張揚,吹噓孩子是什麼“尖子”“新星”“狀元”;孩子有了缺點錯誤,則視而不見或百般掩飾。真是“含著怕化了,抱著怕炸了”,孩子漸漸形成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
媽媽說:“說真的,我這一輩子,對孩子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是最多的。每天,天不亮我就起床給孩子煮飯,幫他疊被子、擠牙膏。下午孩子一進門,我就笑眯眯地上前幫他提書包、給他遞拖鞋。晚上我還要陪他寫作業,給他鋪床、倒洗腳水。可是,我做這一切都換來了什麼?有一天,我正在菜市場買菜,看到孩子和同學們走過來,聽到他對同學說“我最煩的就是我媽,跟她在一起,我覺得自己好像就是個廢物”。他買過幾條小魚,玩了幾天覺得煩,就往魚缸裏倒墨水;小魚就死掉了,然後倒在地上,全部踩爛,還說:“讓媽媽像小魚一樣……”我真不明白我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他身上,而兒子卻像冷血動物一樣沒有感情。”媽媽很是傷心……
專家解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隻對他們說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應當告訴他們,我們是怎樣的人,我們要有什麼樣的思想、情感和願望;還要告訴他們,對我們來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就是說,要遵守以知、導、行的教育原則,使孩子明確做人的善惡、是非標準。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人在施與愛的時候,沒有給過他們正麵的鼓勵,沒有教導他們回應別人的情感,造成孩子的內心裏麵缺乏愛的語言。他們很難懂得感恩、感激,也就學不會愛。盡管孩子的內心對親人有愛,而因為沒有學會感覺,也就沒有表達愛的能力,所以表達出來的就是冷漠。
嬌縱的必然後果一定會導致懶惰,而才能一旦讓懶惰支配,就將一事無成。嬌縱也必然造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因此,讓孩子盡早參加家務勞動,學會分享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座裏程碑。幫助孩子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共同享受,使其成年後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確保心理健康,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個性。要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克服“以我為中心”,養成與人合作共享的品質。
教育誤區
1.過分依賴。本該自己做決定的事自己不能決定;不願接觸陌生人,不主動交往,平時表現出孤獨、膽小、害怕、沉默少言、喜歡獨處。
2.過度保護。生活自理能力差,事事需要別人照顧,甚至有強烈的抗拒行為,強占他人物品,拒絕回答問題,故意做些不讓其做的事。
成長故事
兩位奶奶的故事
一天傍晚,我和媽媽去菜場買完菜,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了住在樓上的吳奶奶,隻見她雙手提著沉重的蔬菜,臉上淌著汗珠,步履蹣跚地走著。這時,媽媽不顧手上蔬菜的沉重,幫她拎菜。拎到樓梯口時,媽媽似乎拎不動了,步伐也慢了下來,我對她說:“讓我提吧。”可媽媽卻搖了搖頭:“沒關係!一會就到了。”
終於,媽媽將菜筐提到了吳奶奶家。
吳奶奶非要塞給我們幾個水果,被媽媽謝絕了。她的行為告訴了我,幫助別人是不求回報的,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快樂。
一次乘地鐵,到了火車站乘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幸好我是在前一站上車,還有座位。這時,我在人群中發現一位攙著孫女的老奶奶。我起身,把座位讓給了她們。站了許久的小孩子終於放鬆地伸了伸四肢。奶奶笑著說:“謝謝你,小朋友。”“沒關係,不用謝!”下車後,我心裏十分愉快,這是因為我幫助了別人吧。
相關鏈接宋·柳永《洞仙歌》詞:從來嬌縱多猜訝。更對翦香雲,須要深心寫。
恃寵任性,嬌慣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