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牢騷滿腹的一家人
小馬在職業學校讀書,他的父母在飯桌上老愛發出這樣的聲音:“我大兒子工作剛兩年,工資和雜七雜八的收入,比我高多了,我算白活了!”“人家幹部的孩子優先進入好單位,什麼都發,我們單位啥也沒有!”“唉!
領導說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領導說你差,你就差,不差也差。”“表揚值幾個錢?
不表揚拉倒!不表揚還是照樣過日子!那些被表揚的學生都是假積極!”這些話包括金錢、榮譽、牢騷等東西,都撲到了孩子的耳邊。
小馬心想:“我既沒有當幹部的好爸爸媽媽,又沒有好關係找“後門”幫助上好學校,我努力算白費!”新的“讀書無用論”從此埋下了根基……
專家解析
任何人和團隊要想成功,就永遠不要抱怨,因為抱怨不如改變,要有接納批評的包容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行動力!所謂抱怨,就是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卻需要意誌力。要一個人“不抱怨”很難,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順利,發發牢騷、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社會的變遷無法避免四麵八方的衝擊,其本身的觀念也往往出現矛盾的分歧。父母迷茫,更不用說能對青少年進行有說服力的指導了。因此,不妨改變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站在青少年成長的要求和社會進步的高度看,既看到社會的不足,更要看到社會進步的主流以及發展方向,以積極的因素克服消極的因素,改善親子關係,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我們的身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就像不是媽媽飯菜做的不好吃,而是我們真的沒有胃口。孩子日複一日地受到父母的影響,在看小夥伴時,也會產生偏麵,不易看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而且習慣了在背後議論。當孩子長大後,就會目空一切,夜郎自大。發展下去,輕者影響孩子的進步;重者會影響團結,給工作帶來損失。
要培養陽光心態。要樹立核心價值觀,融入主流的積極向上的社會,以積極的方式處理不滿和怒氣,化解矛盾和問題。對有缺點和錯誤的孩子要寬容,讓他們有尊嚴地站起來。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做家長,實現家長和孩子的自我解放。從防範和隔閡中解放出教育誤區
1.怨天尤人。看社會負麵的東西多,陰暗的東西多,反麵的東西多,於是唉聲歎氣,罵罵咧咧,使孩子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悲觀失望。
2.自卑自輕。批評指責過多。表揚激勵過少,自我評價過低,感到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缺乏自信心,缺少熱情和勇氣。
成長故事
“南京市十佳家長”的故事
我的父母都是盲人。我從小和哥哥一起聽爸爸媽媽講故事。因為家裏窮,他們一個在扇扇子,一個在燈下摸著盲文為我們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一個扇累了,就互相換一下。我們在爸媽的教育下,慢慢長大,我們一點也不覺得苦,相反,我們感到很幸福,尤其是看到爸媽在做盲人按摩師的日日夜夜裏,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收入微薄,卻得到了百姓的尊重,我和哥哥的心被震撼了。
初三畢業,我非常猶豫,因為哥哥已經遠離家鄉去上學了,我要去遠離家庭的重點中學,爸媽誰來照顧呢?媽媽知道了我的心思,對我說:“是小燕,你就去飛吧!
我和你爸爸會照顧好自己的!”
在爸媽的鼓勵下,我上了一所遠離家鄉的重點中學。到學校以後,我參加了班級幹部的競選。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班54名同學中有36個在初中當過班長,在激烈的競爭中我落選了。回到家裏,麵對爸媽,我大哭了一場。我在初中連續當了三年的班長,現在的落選實在讓我沒有臉麵去麵對初中的老師和同學……“好花還要綠葉扶持呢!”媽媽對我說“你就做那個綠葉吧!”我在爸媽的鼓勵和教育下,踏踏實實地學習,認認真真地做了三年的“綠葉”……
如今,我被學校保送到南京大學,哥哥已經被保送上東南大學,我的爸爸媽媽當選為“南京市十佳家長”……
相關鏈接唐·韓愈《雜說》: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
將憤世嫉俗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
憤、嫉:仇視,痛恨;世、俗:社會狀況。指對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和憎惡。